寂寞沙洲冷上一句 寂寞沙洲冷拣尽寒枝不肯栖

2024-11-1702:43:56综合资讯1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不合,被贬至黄州。他暂居定慧院,心情郁结,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评界却有不同的声音,一些评论认为其中存在“语病”,认为苏轼的描述缺乏逻辑,难以理解。

这首《卜算子》描写了一个夜晚,月光洒在院中,寂静无声。苏轼独自徘徊,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像在空中游走,宛如一只孤鸿。苏轼的笔锋流转,词句间充满了孤独与怅惘。影像飞翔,回头似乎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怨恨,仿佛有所不满,又似乎在寻找一个栖息之地。可院中的树枝却无法满足它的需求,它宁愿飞向远方那片冷寂的沙洲。

其中,月挂梧桐的意象尤为引人注目。梧桐在古代神话中是凤凰喜爱的栖息之木。古人传说,凤凰只饮甘露、栖息梧桐,象征着尊贵与纯净。苏轼用梧桐来衬托这只孤独影子的高洁,情感深邃,意味深长。词中对“影子”并未明确交代它究竟是什么。它如鸿雁般飞翔,但如果真将其理解为大雁,就会出现疑问:大雁并不习惯栖息在梧桐上,它更倾向于芦苇丛生的地方。这一问题让一些评论家提出了“语病”的批评。

也有不同的声音。金朝的王若虚认为,苏轼此处并不是要描写一只实际的大雁,而是借“大雁”的形象来象征某种高洁的品性。他的目的是表达影子的孤高与自傲,而非具体说明它是何种生物。王若虚指出,苏轼的比喻更多的是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精神追求。

更有意思的是,影子在词中展现了一种“恨”的情感,这种“恨”显然并非动物所特有,而是属于人类的情绪。它对人类世界充满不满、不屑。苏轼通过这只影子,仿佛在暗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高洁。或许,这个影子并非一只简单的鸟,而是苏轼心中某种人性的映照,代表着失落、忧伤和与世隔绝的渴望。

有人推测,这个“影子”可能象征苏轼的亡妻王弗。苏轼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提到过自己与亡妻的梦中相见,可能此时的他,在黄州的流放生涯中,思念家乡与亲人,特别是已故的王弗。这种情感的投射,赋予了这首词更深层的含义。

某些学者提出另一种说法。《野客丛书》记载,这首词或许是为一位温都监女子所作。这一观点虽富有奇幻色彩,但由于来源不明,学术界并未普遍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的章法也有些跳跃。开头描绘了月光与梧桐的景象,随后突然转入对“影子”的描写,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部分评论家感到不适。比起传统的婉约词,这首词更像是苏轼对某种深远思想的抒发。

尽管苏轼被视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他的词作风格并不局限于此。在许多作品中,他也尝试过婉约的表达,而这首《卜算子》便是其中之一。表面看,它或许不如他的一些豪放词那般气吞山河,但其中却暗藏着一种旷达、超脱的意味,远离世俗的束缚,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独立与清高。

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词。早年他写诗,曾多次借诗言志,批评时政,揭露社会弊端,这也让他卷入了“乌台诗案”。他因在诗中直言不讳,批评当朝的,最终被陷害,差点丧命。那时,苏轼的诗风颇为接近杜甫,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诗中不仅关心百姓疾苦,也不乏对者的直接劝谏。

经过“乌台诗案”的巨大打击后,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逐渐转向佛教与的思想,晚年更是深受禅宗影响。但在创作《卜算子》时,苏轼的内心并未完全转向佛道,他依旧保持着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影子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排斥。

在苏轼看来,理想中的文人应当像凤凰一样孤傲、清高。凤凰不愿栖息在普通的树木上,它要选择那棵神树——梧桐。即便寒冷、孤独,它也宁可飞到远方,独自栖息在寂静无人的沙洲。对于普通的鸟类来说,栖息在任意的树枝上便已满足,但凤凰不同,它对栖息之地有着极高的要求。正如苏轼笔下的影子,尽管带着“恨”,依然不愿屈居于平凡的枝头。

这首词中的“高洁”之精神,正是传统文人所推崇的“自尊自贵”的象征。每一位优秀的诗人,几乎都曾将屈原、杜甫作为创作的榜样,他们在年轻时常怀有改变风俗、振兴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人渐渐发现,在现实的压力下,保持清高的理想越来越困难。最终,他们往往不得不妥协,放弃了如凤凰般孤高的姿态,融入了世俗的洪流之中。

苏轼的《卜算子》始终写得清新脱俗,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执着与对高洁精神的推崇。这种“自尊自贵”的品性,令其词作历久弥新,成为后人推崇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