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消费者会最近发布的15款不锈钢保温杯比较试验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所有产品在安全性和保温效果的测试中都达到了标准,但在标识和说明书方面却出现了较大问题,40%的样品存在不符合规定的情况。部分产品的容量和使用性能也未能达到相关要求。
——记者 报道
“容量缩水”现象引发关注
在这次测试中,一些不锈钢保温杯的容量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两款产品的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来说,品牌为“五福源仕”的一款保温杯,标称容量为300毫升,但实际容量仅为275毫升,误差率为-8.33%;另一款品牌为“兰德姆”的保温杯,标称容量为360毫升,但实际容量仅为285毫升,误差率更高,达到了-20.80%。
据悉,标准要求不锈钢保温杯的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的偏差不能超过±5%。这些产品的容量差异显然不符合规定。
消费者赵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冬天我喜欢带着保温杯出门,通常泡上一杯热茶,但每次喝几口就觉得茶水不多了,明明标签上写着容量很大,实际喝起来却感觉不够。”他表示,自己也没去过多验证容量到底是多少,只是隐约觉得好像不对劲。
事实上,许多消费者都有类似的感受,反映出不少保温杯的实际容量未必与标签上标示的一致。
容量虚标现象屡见不鲜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第一次发生类似问题。去年,质监部门发布的145批次保温杯抽查结果中,也有20批次存在容量虚标的情况,约占总样本的七分之一。容量缩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容量缩水背后的隐秘原因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不锈钢保温杯的容量通常是根据液体达到杯体“水线”时的体积来计算的。而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其实际容量与标称容量之间的差距正是源于这条“水线”的不准。具体来说,保温杯的杯盖凸起部分的下缘如果位于水线之上,则容量会偏大;如果位于水线之下,则容量则会偏小。
据了解,“水线”通常位于保温杯瓶口下方3至8厘米的地方,作为标示液体容积的参考线。由于保温杯的种类繁多,水线的位置和标注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些消费者甚至未曾注意过保温杯内是否标有这一“水线”。
保温杯的设计也可能藏有健康隐患
除了容量问题,一些保温杯在设计上存在其他隐患,尤其是涉及到保温夹层的部分。据业内人士透露,保温杯的夹层设计有时是导致容量缩水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提升保温性能,部分商家在夹层中加入了不必要的填充物,如沙子等杂质,这样不仅可能导致容量的缩水,更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据了解,消费者普遍认为,保温杯越重,保温效果越好,因此部分商家通过增加夹层的物料来提升杯子的重量。许多消费者并未意识到,这些添加物若因某种原因泄漏或破损,可能会进入饮品中,带来健康风险。而由于不锈钢保温杯的内胆通常是不透明的,消费者很难察觉这些隐患。
创新设计误导消费者
如今,许多不锈钢保温杯在外观设计上不断创新,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设计感十足的杯身往往让人忽略了杯子实际的使用容量,甚至有些产品通过增加体积来掩盖实际容积的不足。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十分在意。一位女士表示:“只要杯子看起来大,实际容量多少自己看一下就知道。”
尽管如此,随着保温杯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关注度仍在逐渐提升,尤其是关于容量、材质和健康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这次的保温杯质量测试,不仅揭示了容量虚标的问题,还了部分产品设计和生产中的不规范行为。消费者在选购保温杯时,除了关注外观和保温性能,更应留意容量是否与标称一致,同时要警惕一些可能潜藏的健康隐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确保市场上销售的每一款保温杯都能符合质量标准,保障消费者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