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唐朝初期文学领域中四位杰出人物的合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人也常被并称为“王杨卢骆”。
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其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流。”从这段诗句可以看出,杜甫将四位文学巨匠视为当时文风的代表,并感叹他们虽英才早逝,但其作品和风采却永载史册。
“初唐四杰”的作品风格多种多样,包括骈文、赋、檄文和诗歌等。他们都反对当时流行的“上官体”,这一风格过于注重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文学的浮华与颓废。王勃等人通过自己的创作,致力于恢复文学的真实和深刻,推动了唐朝初期文学风气的振兴。
这四位文人的诗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再拘泥于“风花雪月”的细腻描写,而是大胆拓展题材,涵盖了江河湖海、草原大漠等广阔领域。他们的作品既有气势磅礴的豪情,也有细腻动人的描写,深刻地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方向。
王勃:少年天才,英年早逝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初唐四杰”中的领军人物。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慧,才学出众。六岁时便能写出文章,九岁时便为《汉书》作注,纠正了史学家颜师古的错误,展现了非凡的才智。
十六岁时,王勃通过科举进士,初任朝散郎,并创作了《乾元殿颂》,受到唐高宗李治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大唐奇才”。很快,他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府中修撰,并深得李贤的宠信。一次偶然的事件却让王勃的仕途急转直下。
一天,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两兄弟一起玩斗鸡,王勃写下《檄英王鸡文》,调侃英王的斗鸡之事。此文传到唐高宗李治那里,引发了李治的愤怒,认为王勃此举故意挑起兄弟间的不和,于是将他赶出王府。王勃离开长安,流落到剑门以外。
公元671年,王勃回到长安,任虢州参军。因涉及藏匿并官奴曹达的事件,他被追究。虽然王勃因幸免,但这一事件让他深受困扰。更不幸的是,他的父亲畴也因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676年,王勃出狱后,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中途经滕王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不幸的是,在回程途中,王勃遭遇暴风雨,被卷入江中溺水身亡,年仅27岁。
杨炯:怀才不遇,性格
杨炯,华州华阴人,出身书香门第,天资聪慧,早年便以才学闻名,九岁时便被誉为神童。659年,杨炯中进士,历任校书郎、太子詹事、梓州参军等职。早期的杨炯才华横溢,但却因性格暴躁而与关系紧张。
在武则天称制期间,杨炯的堂弟杨神让因参与谋反被牵连,杨炯因此也受到牵制,最终被贬为盈川县令。此后,杨炯仕途低迷,深感失意。他试图通过写一些颂扬武则天的文章博取关注,却始终未能获得女皇的青睐。
杨炯在上的经历颇为波折,《旧唐书》记载他为政苛刻,对不满意的动辄罚杖。最终,杨炯在694年去世,享年44岁。他的代表作有《浑天赋》、《庭菊赋》等,此外他还留下了《盈川集》一部。
卢照邻:才子命薄,身世坎坷
卢照邻,字升之,祖籍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出身于世家望族。年少时,他便表现出过人的才学。最初,卢照邻在邓王裕的府上担任典签,裕曾称赞他“此吾之相如也”,把他比作西汉的文学巨匠司马相如。
卢照邻不仅擅长写骈文,还能作诗。他的诗作中有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成为后世传颂的佳句。晚年,卢照邻辞去王府职务,前往新都担任县尉。不久后,他因病辞官,返回洛阳,因其创作的《长安古意》惹怒了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遭到。
出狱后,卢照邻因病卧床不起,四肢渐残。最终,他在680年因病和失意双重打击,投水自尽,年约六十。卢照邻的作品有《卢升之集》流传至今。
骆宾王:英勇反叛,未竟一生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年少时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他曾在道王庆府职,后升任长安主簿,最终在678年晋升为侍御史。骆宾王的仕途也并不顺利。680年,他因某些过失狱,但很快遇到赦免。
同年,徐敬业反叛,骆宾王积极参与其中,并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其中一段文字“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徐敬业的叛乱失败后,骆宾王被追捕,最终失踪。有的史料称他投江自尽,也有的说他被。
骆宾王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文学和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结语:命运多舛,文学永存
“初唐四杰”四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但他们的命运却各自悲惨。在上的失意和人生的坎坷,使他们都未能享有应有的荣耀与成就。他们的文学成就却永载史册,他们的诗文如星辰般璀璨,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光芒,成为后世无法忘怀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