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巴山"这个词的含义和指向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今提到“巴山”,人们通常会想到大巴山脉,但在古代,它所指的范围则要广泛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语境的变化,"巴山"的具体含义也在不断演变。
最早,巴山是指古巴国所在地区的山地,核心区域是巫山。实际上,古代的巴山与巫山常常是交替使用的,二者在许多场合下几乎是同义的。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其《荆门浮舟望蜀江》一诗中写到:“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其中的“巴山”,实际上指的就是巫山。这不仅是李白的用法,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三首》中的“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也同样采用了“巴山”来指代巫山一带。
到了汉代,随着益州的设立,巴和蜀两个地区被纳入同一行政区划,二者逐渐形成了密切的文化和联系。经过时间的沉淀,巴、蜀两地的地理、文化与居民逐步融合,巴蜀一词开始泛指整个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巴山也因此开始不单指巫山一带,而是有时用于指代整个巴蜀区域。类似的用法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例如,宋代陆游在《夜思》一诗中写道:“楚泽无穷白,巴山何处青?”这里的“巴山”便是广义上的四川大地。同样,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一诗中也有“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其中的“巴山”,同样是指代整个四川地区。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的“巴山”所指的地方,则需要结合李商隐的行踪来推测。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七至九月间,当时李商隐正在梓州担任东川节度使柳中郢的幕府,这里的“梓州”即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需要注意的是,三台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属于巴或蜀两个,而是隶属于郪国。李商隐所提及的“巴山”并非指具体的山脉或某一地区,而是广义上指代巴蜀区域的山水。
"巴山"的含义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拓展,起初它指向的是巴国的山地,尤其是巫山一带,后来随着巴蜀地区的文化融合,它逐渐变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代称。通过古代诗歌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变化的痕迹,也能更清晰地理解“巴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