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徒手秧歌,因其独特的空手舞蹈形式而得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秧歌风格。庆城位于山地,山路崎岖,民众长期在这片不平坦的土地上行走,养成了与众不同的舞步。在舞蹈中,常见的“蹬跨”式步伐,正是受到山道影响的产物。庆城的夏季气候相对温和,缺少像江南水乡那样的摇扇握帕的风情,民众往往在田间劳作时自发地起舞,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形成了这种纯粹、简洁、富有乡土气息的舞蹈形式。
庆城徒手秧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沉淀与发展,尤其在民国初年,南北各地的秧歌文化交融,使其逐步演变成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即兴歌舞形式。起初,这种舞蹈多用于娱乐和节庆,也成为了人们传递情感的方式,并与春节的社火活动紧密相连。庆城徒手秧歌主要分为“过街秧歌”和“场地秧歌”两种形式。“过街秧歌”表演时,锣鼓和唢呐常常在队伍前方奏响,秧歌队伍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行进一边舞蹈,气氛热烈而富有动感。而“场地秧歌”则分为“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类型,“大场子”一般参与人数较多,场地也较为宽广,而“小场子”则相对人数较少,场地较小。虽然两者有所区别,但对于人数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庆城徒手秧歌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手臂的动作,主要以甩臂为主。甩臂的要领非常讲究,分为“大甩”与“小甩”两种方式:“大甩”要求动作有力、利索,“小甩”则强调轻松、柔和。舞者还需要步伐有序地走“十字步”,整个动作始终围绕“十”字的中轴线进行,步伐轻快而富有节奏感。脚下的“蹬跨”步伐紧跟其后,步伐坚定而有力,配合着上肢的动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其次是腿脚的动作,主要包括蹬跨步、颠步等,特别是双膝双踝紧密贴合的小脚后踢交叉绕行的“缠腿”动作,显示出舞蹈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庆城徒手秧歌在舞动中既显得稳重有力,又展现了黄土高原豪放、朴实的性格特征,浑然天成,充满生气。
庆城徒手秧歌不仅是一种地方性的传统舞蹈,它更承载了庆城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情感,蕴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