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医学中,计量单位是十分独特的。过去,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来表示物的剂量,而如今我国已经统一规定使用克(g)作为标准单位进行计量。具体来说,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代的3.125克。当需要将传统的中方剂转换为现代计量时,可以根据这一换算标准进行调整。
中医中的特殊计量单位
除了常见的重量单位外,古代的物计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或模糊的“量”单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方寸匕
这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盛工具,类似于现代的匙。根据《政和证类本草》中的记载,方寸匕的形状类似于一寸长的,盛的量要保证物不会掉落。大致来说,一方寸匕相当于现代的2.74毫升,盛装金属末时大约为2克,而草木末的量则约为1克。
钱匕
这种是古人用来取末的一种工具,常见的做法是将汉代的五铢钱币盛满末,末必须保持不散落为准。具体的换算如下:一钱匕约等于现代的五分六厘,即大约2克;半钱匕则是1克左右;钱五匕的量为钱匕的四分之一,大致等于0.6克。
刀圭
这种用于取末,外形类似于现代的剃刀,上面有一个圆环,中心有孔。物取量时,物堆积在刀圭的圆环处,满满一圈即为标准剂量。据《政和证类本草》引用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刀圭所取的物量大致相当于现代的0.5克左右。
一字
古人常用唐代的“开元通宝”钱币来取末。将末填满钱面上的四字中的其中一字,便称为“一字”,这种量大约等于现代的0.4克。
鸡子黄大
这个单位的取法比较形象,通常是用物体的大小来比拟物的剂量。例如,《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中石膏的剂量就以“如鸡子黄大”来描述。这个单位的量相当于现代9克左右,接近40颗梧桐子的大。
这是一个用于计数果实的单位,通常根据果实的品种大小来确定标准。例如,“大枣十二枚”指的是选取较大的枣子,每枚的重量为一标准单位。
握、把
这种单位一般用于草本类物的计量,常见于一些草的剂量描述中。
主要用于蔓茎类物的计量方法。材的量以拳头大小为标准,通常将材两端多余的部分切去,称为一束。
常见于生姜等材的计量。一片生姜大约是3克。
盏、杯、碗、盅
这些单位主要用于计量液的容量,一般约为150-300毫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或“一指撮”等,这些都表示少量,通常在几克之间。
古代物剂量的换算
在中医的传统计量单位中,“钱”通常是用来表示物剂量的基本单位,而它与现代的克之间有着一定的换算标准。根据最新的规定,1钱约等于3.125克。这个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将古代的剂量单位转换为现代的克数,方便更准确地使用传统方剂。
古代的计量单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明代以前,计量单位经历了多次变革,直到明代后期才大体稳定,且变化幅度不大。当时的“一斤”大约等于595克,直到1929年计量时,才将“一斤”统一为500克。这一变动并未影响到中的计量标准,中计量依然保持传统的规则,直到1979年才正式推行现代的计量制度。
根据当时的传统,一两等于10钱,而1钱约等于3.72克。根据这一换算,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常用计量单位:
一两 = 31.25克
一钱 = 3.125克
一分 = 0.3125克
如今,我国中的剂量计量已全面采用公制标准,即1千克等于1000克。尽管如此,传统的剂量单位在一些医处方、经典方剂的使用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仍需掌握这些换算标准,确保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古代的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医的计量单位逐渐与现代标准接轨,但其中的特殊计量方式仍保留了浓厚的历史痕迹。理解这些传统单位的含义及其换算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方剂,也有助于在现代学研究中,准确地把握和应用古老的中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