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解的意思(百思不得其解释)

2024-11-2102:25:27综合资讯1

千百年来,文人笔下写景的诗篇层出不穷,涵盖了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从苍翠的山川到清澈的溪流,从小桥流水到花开花落,从皑皑白雪到阴霾风雨,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象都已被古人以诗作寄托过。大多数的写景诗篇都容易让我们一眼认出诗人所描绘的景致,但也有一些作品,哪怕是最精通诗词的学者,也只能凭借推测来解释其含义。

例如,白居易的《花非花》便是这样一首难以捉摸的诗。这首诗的开头是“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猜测,白居易或许是借这诗来描写“聂小倩”的神秘形象。而范仲淹的《野色》同样让人捉摸不定,尤其是开篇那句“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这种景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苏轼的《题镇江山水》。这首七言古诗,前八句与许多描写游子情感的诗篇相似,表达了他漂泊在外、心中难免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苏轼开头提到自己来自长上游,经过千里之遥,来到镇江这片江南水乡。他听闻这里的潮水在涨潮时能高涨一丈,而且在寒冷的季节,江边的沙滩上还常常能看到沙子的痕迹。而镇“石盘陀”更是波涛汹涌的著名水域。苏轼显然早有准备,要亲眼目睹这些奇景,然而实际的景象却让他大感意外,难以预料。

接下来,诗人转而写江上的美景。“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这一句描绘了微风拂过江面,荡起层层涟漪,夕阳下的晚霞映照江面,像鱼儿尾巴般轻盈而细腻。这一幕,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受。“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则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月亮刚刚升起,江面上银辉洒满,光影斑驳;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渐消失,周围进入深沉的黑暗,江面一片寂静。

这时,诗歌的情境似乎还在正常的描写范围内,但接下来的两句却让人感到困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月亮已经消失,天空渐渐变亮,江中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而明亮的火炬,火焰照远处的山头,连栖息在山中的鸟儿都被惊动,纷纷飞起。这个场景无论是当时的苏轼,还是后来的读者,似乎都难以理解。

这两句到底描述的是什么,历代的学者和读者纷纷猜测。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是虚构的景象,毕竟江面上怎会突现如此巨大的火焰?苏轼为了回应这种质疑,在诗中补充道:“是夜所见如此”,仿佛在强调自己确实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也有一些人推测,苏轼看到的或许是某种自然现象,比如古人所称的“荧火”。若是荧火,怎会如此壮观?也有一些现代读者幽默地猜测,东坡或许目睹了“外星人降临”,这种推测不禁让人莞尔。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继续表达他对这奇异现象的困惑。“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竟何物”,他回到住处,辗转反侧,心中仍旧无法解开这个谜团。苏轼幽默地认为,或许这是江神在暗示他该早些辞去,回归田园生活。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乐天派的苏轼,依然调侃道,“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意思是自己若真有田产,早就辞官回家了。

整体而言,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行云流水,笔力独具。至于那神秘的火焰究竟是什么,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尽相同。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更具魅力,至今仍激发着人们的思索与讨论。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