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的构成中,带有“玉”字旁或“王”字旁的字形非常常见,事实上,“王”和“玉”在古代曾是同一个字。由此可见,现代许多带“王”字旁的汉字,几乎都与玉文化紧密相连。每个字背后,或许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片古老的文字世界里,我们或许能从另一个视角,深入感受玉文化的独特魅力。
琰(yǎn)一字,带有“玉”字旁,且音响上和“炎”相似。它的本义是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在古代,琰被用来指代一种美玉。梁简文帝在《谢敕赉善胜威刀启》一文中便提到过“冰锷含彩,雕琰表饰”,用来描写剑刃如冰冷晶莹,闪烁着色彩斑斓的光辉,犹如雕刻精美的玉石外观。
琰琬——美玉的代名词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琰常常与“琬”字配对,组成“琰琬”一词,代表着美玉的意义。这个组合不仅在诗词中频繁出现,也成为了文人雅士对美玉的美好寄托。
例如,宋代黄庭坚在《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中写道:“披榛拢芝兰,断石收琰琬。”其中,“琰琬”便是指美玉,寓意美好与珍贵。
元代的王沂在《送陈彦和院判》一诗中提到:“磨琰琬,潜德播芳馨。”这句诗通过比喻,展现了美玉如同人德,随着岁月的沉淀,其光辉愈发耀眼。
明代王錂在《春芜记·赐婚》一文中也提到:“才郎琰琬,淑女娉婷。”这里,琰琬成为了美玉与美德的象征。
琬琰——美德的象征
玉石的崇高与美丽,早已不仅仅因为其外在的光泽,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深刻内涵。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而“琬琰”便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德行。
在《抱朴子·外篇》中提到:“崇琬琰于怀抱之内,吐琳琅于毛墨之端。”这句话描述了内心的琬琰之玉,象征着美好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最终通过言语和行动展现出来。
《楚辞·远游》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意思是借飞泉清流滋养心灵,心中常怀美玉琬琰般的德行与高洁之美。
《淮南子·说山训》则说道:“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这是在说,虽然美玉常常隐藏在泥土中,但即便是最普通的人,也应该珍视这份内在的高贵与纯洁。
琰琰——如玉般的光辉
琰琰一词,形容的是美玉光泽的样子,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物的光辉亮丽。
晋代夏侯湛在《雀钗赋》中曾提到:“黛玄眉之琰琰,收红颜而发色。”这句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的眉目如同美玉般光亮,温润且动人。她的光泽不像宝石那样耀眼,却有一种内敛、沉静的美感,仿佛一块经过岁月打磨的玉石,温婉而宁静,令人心生向往。
文化与艺术的传承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玉雕艺术,玉的文化始终在不断传承和发展。江苏省的玉雕大师叶清创作的《观音》,展现了玉石的细腻与神圣。而上海的王如东大师创作的玉镯,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体现了玉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在新疆和田,玉文化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和田玉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块和田玉,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故事。
玉,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材料,更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从古代的诗文,到现代的玉雕作品,玉文化始终与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成为了美与德的象征,也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