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和起亚,会成为下一个退出市场的汽车品牌吗?
根据最新的销量数据,现代汽车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表现可谓惨淡。在市场,现代汽车仅售出3.7万辆,销量同比下降了60.9%。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现代在市场的份额也从上一季度的1.7%降至1.5%。如果按月均销量来算,现代汽车在的销量勉强突破了一万辆,而在欧美市场,现代的销量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北美和欧洲的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6.6%和2.9%。而在印度市场,现代的销量更是同比增长了17.7%。
虽然全球范围内的销量表现不差,现代集团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总营收达到了3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了18.7%,净利润也创下了3.08万亿韩元,同比增长了55.6%。这是现代集团自2014年以来,首次在单季度营业利润超过2万亿韩元。8.3%的营业利润率也创下了8年来的新高。但为什么现代在市场的表现却如此低迷呢?
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萨德事件”带来的影响,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从现代汽车进入市场的那一刻起,它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的失误,就为如今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现代汽车正式进入市场是在2002年。当时,国内汽车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国产品牌普遍技术不先进,而德系和日系车的售价较高,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这为以现代和起亚为代表的韩系车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凭借性价比高、质量稳定和时尚外观设计,韩系车迅速占领了大量市场份额,尤其是在2016年,北京现代全年销量达到114万辆,东风悦达起亚也实现了65万辆的销量,总和接近180万辆。要知道,当时丰田在的销量也才刚刚突破200万辆大关。
那时候,现代的索纳塔、伊兰特、起亚K5等车型,深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韩系车的优势逐渐被其他品牌赶超。在此过程中,现代和起亚的“双标”策略无疑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形成。
韩系车在市场推出的多为低价车型,像瑞纳、悦纳、雅绅特、朗动等一系列经济型车,尽管这些车的定价亲民,但却给消费者留下了“韩系车廉价”的固有印象。而在欧美市场,现代和起亚则会优先引入最新的高端车型。例如,现代在欧美市场推出的混合动力车型和性能车,如飞思N、小钢炮等,频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但这些高端车型并未同步进入市场。消费者对韩系车的印象逐渐从“性价比高”转变为“便宜且低端”。
不仅如此,现代和起亚在售后服务上的差异化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在美国市场,韩系车提供了长达10年或16万公里的动力总成质保,以及新车5年或6万英里(约10万公里)的质保,还有7年车体防穿孔质保和3年免费维修等优厚。这样一来,消费者对韩系车的信任度大大提升,销量也因此水涨船高。但在市场,现代和起亚的售后则显得相对保守,直到近年新一代K5上市时,才推出了“首任车主终身免费小保养”的,但这一举措来得太晚,未能有效挽回品牌形象。
在车型换代方面,现代的保守做法同样限制了其在市场的发展。相比欧美市场,现代在引入新车型和新技术的速度明显滞后。比如说,混合动力和新能源车型虽然在欧美市场早已上市,但在市场却迟迟未见身影。甚至出现了伊兰特三代同堂在同时销售的情况,这无疑让消费者对现代汽车的技术更新产生了质疑。
归根结底,萨德事件虽然影响了韩系车在的市场表现,但这并不是其衰退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以及德日系车价格的不断下调,韩系车的竞争力逐渐下降。现代和起亚对市场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欧美市场,致使品牌形象逐渐固化为“廉价”标签,从而导致了如今在全球市场整体表现良好,但在市场销量急剧下滑的局面。
短期内,韩系车要想在市场重回巅峰恐怕很难实现。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国内自主品牌推出的混动车型和新能源车型竞争力不断增强,而韩系车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显然滞后。起亚或许会步JEEP的后尘,退出市场,而现代汽车则可能会继续在市场挣扎一段时间,能否重新崛起,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