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是什么意思 Zip和Zoom人名翻译

2024-11-2201:46:57综合资讯0

Barry教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讲者,他的表达清晰流畅,条理分明。整整两小时的,我没有感到丝毫的疲惫,反而感到非常充实和愉悦。作为一名口译员,真正体验到一个优秀讲者的演讲才会深刻意识到,这种机会是多么宝贵。

Barry教授拥有丰富的职业背景,专注会议口译已有25年,目前他在MIIS(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任教,并且同时担任远程会议口译平台KUDO的客户成功副总裁。他的内容涵盖广泛,这里我将结合个人的体验,重点分享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与思考:

远程口译的类型

使用远程会议口译平台的个验

远程会议口译的未来发展

1. 远程口译的分类

远程口译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电话口译(OPI):Over the Phone Interpreting

口译(VRI):Video Remote Interpreting

远程同声传译(RSI):Remot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我在纽约西奈山医院实习时,曾使用电话和进行过口译。那时,由于音质较差,我常常需要与病人或医生反复确认,才能确保所听内容的准确性。如果对方有口音或者发音不清晰,理解起来就更为困难。

通过Barry教授的讲解,我才明白,音质的好坏其实与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有很大关系。人类的语音频率大约在80赫兹到8000赫兹之间,但普通电话传输的声音频率远低于这一范围,许多高频语音和语调会被系统过滤掉,因此在进行电话口译时,译员不仅需要更加集中精神听清每一个词,还必须通过上下文去推测那些听不清的部分。这种高强度的认知负担让口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和耗费精力。

相比之下,一些符合ISO/OSI标准的专业平台能够有效传输清晰的人声频率,明显改善了音质,减少了翻译的难度。

随着疫情的加剧,2020年3月,MIIS的所有课程都转为线上授课,口译实践课也从传统的同传箱转移到Zoom和Zipdx这两个平台上。这样,我也首次体验了远程同声传译。虽然远程同传节省了大量的通勤时间——译员不再需要奔波到会场,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络线,就能在家完成工作——但也带来了不少挑战。远程口译不仅仅考验译员的口译能力,还涉及到网速、设备配置、平台操作熟悉度、讲者音质等多个外部因素,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翻译质量。

2. 远程会议口译平台Zoom和Zipdx的使用体验

Zoom

在课程中,我们主要通过Zoom进行交替传译,使用上没有遇到大问题,偶尔会遇到麦克风未开启之类的小故障。曾有同学分享过他们用Zoom做同传的经历:设置为口译员后,系统出了问题,导致无法顺利进行换手,最后他不得不连续做了一个小时的翻译,情况相当尴尬。

在一次AIIC(国际口译员协会)举办的远程口译分享会上,有嘉宾提到Zoom的多语言接力功能非常难用。在需要接力翻译时,译员必须用另一台设备以听众身份接入会议,才能选择目标语言,麻烦不已。

Zipdx

在我们线上的口译实践课程中,Zipdx平台是常用的工具。但这个平台功能比较原始,问题也多。Zipdx平台成立于2007年,因此可能已经有些年头了。它的一个缺点是只传输声音,完全没有画面,所以译员往往需要同时打开Zoom来查看画面。

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

静电噪音较大

搭档的声音太小

网络不稳定导致嘉宾的声音时断时续

换手过程复杂,容易发生误解

有一次,我和搭档用微信沟通,他提示“倒计时15秒”,结果我手机没有开启提示音,没注意到,结果继续翻译。搭档以为我已经准备好了,15秒后直接开始,导致我们俩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尴尬错乱。

在进行多语言接力时,我们曾遇到译员误操作,将输出设定为“floor”(地面语言),这导致所有语言的译员都听到中文,整个翻译流程停滞了。

最麻烦的还是界面繁杂,Zipdx、Zoom、Google Doc、词汇表和PPT等窗口同时打开,令译员很难集中精力翻译。有一次,我在使用Google Doc时和搭档出现了沟通失误,我没看到搭档在另一页写的提示,导致翻译时错过了关键信息。

我也想推荐一个平台——GoReact。这个平台不适合实时远程口译,但非常适合同传训练。老师可以上传材料并设定完成时间,学生跟随进行同传,整个过程通过录音录像完整记录下来,便于后期复习和分析。

3. 远程会议口译的发展

2020年2月,我参加了MIIS举办的口译职业培训营(Interpreter Career Bootcamp),这次培训让我收获颇丰。主讲人Ewandro Malgalhães曾是MIIS的毕业生,后来成为了国际电信(ITU)的首席口译员,并且是KUDO平台的联合创始人。

在中,Ewandro分享了KUDO平台的一些功能,尤其是“换手(Handover)”功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传统同传中,由于翻译工作强度大,译员通常需要每20分钟就与搭档换班。在远程同传中,换手变得更加复杂,因为没有同传箱可以简单用手势示意。而KUDO的“换手”设计非常巧妙,搭档双方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发出换手请求,系统会自动倒计时提示,确保换手过程流畅自然,无需使用其他通讯工具。

回想起那时我对KUDO平台的惊讶,没想到短短几周后,美国疫情爆发,口译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原本远程同传仅是一个渐进的趋势,许多译员对这种模式持抗拒态度,认为它麻烦且难以控制。疫情突如其来,远程会议需求暴增,也让远程口译平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KUDO为例,疫情前该平台的注册译员约为3000人,如今已增至7000人,每周的会议场次也从几十场激增到500场,增长速度可谓惊人。

就像Barry教授所提到的,远程口译的普及或许能与纽伦堡审判时同传的引入相提并论。我们正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未来的远程口译技术必将更为成熟与普及。面对这一变革,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才能在这场口译领域的“新常态”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Barry教授在结束时引用的一句话:

“成为技术的早期采纳者,意味着你正在向他人展示一种新技术,成为定义社会标准的那群人之一。”

—— Daniel Post Ste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