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感慨,现如今的农历新年似乎少了几分“年味”,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过年的传统习俗渐渐减少了。过去,农历新年一到,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杀年猪、打扫院落、置办新衣、贴春联……每一项准备工作都充满了仪式感和节日氛围,而这些仪式也让我们在节前就能感受到年味的逐渐浓厚。现在由于工作压力大,忙得无暇顾及这些传统习俗,或者某些惯似乎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比如放鞭炮,现在大多数地方早已禁止了这一活动。
有一项传统的习俗在今天依然没变,那就是贴春联。每年春节前夕,当一副副红色春联贴上家门时,整个家庭都充满了新年的气息。看着街头巷尾各种各样的春联,我们仿佛能嗅到一股浓浓的年味,心头也不禁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感。那么,春联到底该如何写呢?上联与下联怎么区分?贴对联又有哪些讲究呢?
其实,写对联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技巧,写出一副合适的对联其实是轻松的。
1. 字数和句式要对仗
大家都知道对联的字数要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出现一方多字或少字的情况。如果上下联字数不一致,那么这副对联就算不上合格。而更为重要的,是句式要对仗。上下联不仅仅是字数相等,甚至每个词组的节奏和构造也要相匹配。比如“牡丹花好看,榴莲很难闻”这一对联,虽然字数相同,但其结构并不对称。上联“牡丹花”是名词短语,下联“榴莲”则是单一的二字名词,而且下联还多了副词“很”。这样的对仗就显得不工整,读起来也会觉得有些别扭。
2. 词性一致,结构对称
对联不仅要求字数一致,还要求上下联中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一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甚至是叠词对叠词。例如,李渔在《笠翁对韵》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对仗技巧,书中通过分类列出了天文、地理、花木、动物等多个领域的对仗词组,极具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如何在写对联时做到词性一致。
对联的结构也要保持一致。比如,主语要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动宾结构要与动宾结构相对,主谓结构要与主谓结构对称。文坛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古龙曾给金庸出了一副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其实,这个上联的难点在于,“冰”字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词性,导致很难对出下联。金庸在后来的《金庸作品集新序》中否认了这个故事。
3.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对联在声调上也有讲究。传统的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尤其是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必须对称。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这就是所谓的“仄起平收”。汉语的四声中,阴平、阳平属于平声,而上声、去声属于仄声。例如,在金庸否认与古龙对对联的趣事时,也提到过,汉语的对联有一定的规律,上联末字通常是仄声,以便下联以平声结尾。现代汉语的平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和调整对联的节奏,使其更加和谐。
4. 主题统一,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要表达统一的主题。比如,“春草青青,夏荷红艳”这样的对联看似工整,但春草和夏荷却没有直接的关联,主题也不清晰,容易让人感到不知所云。而一副好的对联,不仅要在形式上工整,更要在内容上相关,确保上下联表达的意思和主题是紧密相连的。现在互联网上很火的一副回文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虽然趣味十足,但因其上下联内容完全无关,严格来说,这不算一副好的对联。
如果我们购联,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来分辨其优劣。可以通过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判断上下联的归属。如果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即一声或二声),则为下联;如果是仄声(即三声或四声),则为上联。目前市面上的对联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对联并没有遵循平仄规律,了解一些对联的基本要求,能帮助我们选购更合适的春联。
5. 贴对联的技巧
贴对联时,往往有许多人不太清楚如何贴,尤其是上联和下联的正确位置。传统的习惯是,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批则要贴在上面。这个贴法源于古人阅读竖排书籍的习惯,书是从右向左翻阅的,因此对联也沿用了这一规则。如果你忘记了,可以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在贴对联时,读的顺序是从右到左,这样便能轻松区分上联和下联。
随着春节的临近,大家或许已经开始准备春节的装饰了。通过了解对联的写作与贴法规则,不仅可以提升节日的氛围,还能让过年变得更加有仪式感。虽然写出一副完美的对联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符合规范的对联,并亲自书写,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意义。希望大家在这次春节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年味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