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成长历程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通常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四个阶段。从懵懂无知到逐渐充实知识,培养规则意识,最终迈向成熟的成年人,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变化。而其中,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转变往往是一次次“蜕变”的重要表现,绝非轻松之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常常面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克服这些困难,是成长的关键。
其中,“课堂上犯困”是很多学生必须面对的难题,相信几乎每一个经历过学生生涯的人,都曾有过在课堂上忍不住打瞌睡的时刻。虽然大家都明白上课睡觉是不应该的,但当困意来袭时,很多时候却难以控制自己,眼皮总是忍不住打架,意识逐渐模糊。
一、犯困的根本原因
课堂上犯困的原因因人而异,但普遍来说,以下几点是导致困意来袭的主要因素:
睡眠不足
随着课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许多中小学生往往不得不熬夜完成繁重的作业。每天晚上熬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又要早早起床,这种长期的睡眠缺乏,让学生白天感到精力不足,课堂上自然容易犯困。
教室内空气不流通
现代学校大多数教室为了保持安静,不太会开窗通风,这就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在四五十名学生在一个封闭的教室里,缺氧现象会变得尤为明显,学生的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困倦感。
老师讲课内容不吸引
有些学生对课堂内容并不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内容,渐渐地会感到无聊甚至有些乏味。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讲课的声音反而起到了催眠的作用,让学生很难抵挡睡意。
二、各年龄段学生的困意表现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上犯困的方式各不相同,且他们应对困倦的手段也各有千秋。
1. 小学生的随心所欲
刚入学的小学生,尤其是在幼儿园有午休习惯的孩子,到了小学后,仍然难以摆脱午后困意。午后的第一堂课常常是他们最容易犯困的时段。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孩子们在困了的时候,常常就会随意地闭上眼睛,任由自己沉入梦乡。而此时的老师通常也不会过于严格,毕竟他们还在适应新环境。
2. 中学生的强撑
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骤然加大。尤其是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许多学生为了备战考试,常常通宵熬夜,导致第二天上课时感到极度困倦。尽管如此,初高中生们通常会尽力撑住自己,不让自己在课堂上睡着。可是,无论如何努力,困意却总是难以抗拒,只能闭着眼睛强忍着。
3. 大学生的“高智商”睡眠法
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课业压力并没有那么大。大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也变得普遍起来。一些学霸们可能不会经常犯困,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睡觉反倒是一种常态。尤其是那些追求“睡觉也能不被发现”的高智商学生,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手段巧妙“隐藏”自己打瞌睡的行为。比如,佩戴特殊的“模型眼镜”,使得他们看起来始终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实际上却已经进入了梦乡。
三、课堂上睡觉的影响
无论在哪个年龄段,课堂上睡觉这一行为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不仅不尊重授课老师,还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效率。如果长期在课堂上睡觉,学生很容易养成懒散、不认真对待学习的习惯,从而影响成绩,甚至会对未来的前途产生不利影响。
四、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睡觉?
许多学生以为自己上课睡觉可以做到“隐形”,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却早已把学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对于那些经常睡觉的学生,负责任的老师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唤醒他们。
例如,有的老师会采取非常“轰动”的方式,用全班同学一起鼓掌来提醒睡觉的学生。这种突如其来的“集体行为”不仅能将学生从困意中拉回,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以后不敢再轻易打瞌睡。也有老师会用温和的方式,走到学生旁边轻轻拍肩,胳膊,甚至带领全班同学做“防困操”。这种温柔的方式,既能提醒学生,又不至于让其感到尴尬。
一些有创意的同学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来保持清醒。有的同学建议,可以在困倦时自己的胳膊肘后面,刺激一些麻筋来驱赶困意;还有的学生会用一些“突发事件”来让自己清醒,如将一块橡皮扔到教室另一端,然后立刻起身去捡,借此刺激全身的,瞬间恢复清醒。
五、如何有效克制课堂困意?
尽管我们了解了课堂上困倦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如何在课堂上保持清醒,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上课犯困本身并不可怕,但如果不及时克制,逐渐养成这种习惯,就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学生应该学会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课前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如果真的感到困倦,可以尝试站起来走动一下,深呼吸,甚至去洗把冷水脸,帮助自己恢复清醒。
课堂上有困意是很常见的现象,但如何控制自己,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困倦,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状态,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最终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