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环境或半自然环境中,水体的生物多样性通常非常丰富,除了鱼类外,还存在着各种其他水生物种,其中虾类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在野外钓鱼时,往往会遇到虾类进入钓点并摄食我们的饵料,这种情况几乎无法避免。很多捕食性鱼类,像黑鱼或翘嘴等,偏好食用活物,包括小鱼和小虾。在这类水域中,生物种群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避免某种物种数量过度膨胀。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过度捕捞、非法电捕鱼等行为影响了水域的生态系统,导致掠食性鱼类数量减少,进而让虾类的数量失控,甚至引发严重的虾闹窝现象。
笔者常在野外钓鱼,尽管找到这些野塘并不难,但也因此常常发现,这些水域几乎没有掠食性鱼类,黑鱼也早已成为稀客。虾闹窝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
在我常去的水域中,有两种虾类尤其容易出现闹窝的现象。一种是我们常见的小龙虾,学名为克氏原螯虾。这种虾是从日本引进的,如今已经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见美味。小龙虾在闹窝时比较明显,个体较大且食量大,因此钓获它们的难度相对较低。
另外一种则是较小的河虾,或称青虾,它们是我国本土的物种。如果你看过齐白石的画作,就会对这种虾有一定的印象。每次看到这些虾,心中总会浮现出一种传统的风,仿佛带着一股古朴的气息。由于体型较小,河虾闹窝时通常不容易被钓到,往往是钩子不慎挂到它们,甚至连力气都不够大,使得它们闹起窝来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但却让人感到非常烦扰。
要分析虾类闹窝的原因,首先得从水体的条件入手。由于小龙虾的生存能力较强,常常出现在水质相对较差的水域,而河虾则更加依赖清澈、无污染的水质。通常,龙虾所在的水域不一定会有河虾,但河虾常常会和小龙虾一起共存。只不过由于水质的原因,河虾的数量可能会较少。
在我所在的区域,河虾闹窝的水体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水质清澈,水体轻度营养化,杂质较少。这样的水域通常深度较大,至少有1.5米,且地处偏远,鲜有人的干预,水体没有受到污染。这样的环境常见于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域或被废弃已久的塘坝,这些地方的水质较好,河虾便能在此繁衍生息。这些水域里常见水草丰茂,微生物种类丰富,它们能帮助水体分解有害物质,保持水质的良好,从而为河虾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水草和河虾是一个共生的关系,水草提供营养,河虾则帮助水草清除有害物质。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经常会遇到河虾闹窝的情况。虾闹窝时的漂像常与小鱼闹窝类似,通常表现为漂浮物上下波动,有时甚至会出现顶漂现象,虽然这种顶漂幅度较小且不持续。偶尔也会有黑漂的情况,这往往是大一些的河虾用钳子了饵料的缘故。与小鱼闹窝的不同之处在于,河虾闹窝时,漂浮物常常会横着移动,而不是单纯的上下波动。无论是浮漂上下抖动还是漂浮物保持一定深度时横向移动,都可以判断是河虾在作怪。
一旦确认水域有虾闹窝的现象,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避免提前打窝。因为打窝后会吸引周围的虾,等到钓鱼时,基本上就会被这些虾扰得无法安静垂钓。为了避免虾闹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可以尝试钓浮而非钓底。由于虾是底栖动物,尽管它们的腹部有多个泳足,但通常不会游到半水层来觅食。它们更倾向于在水底用钳子食物,然后将食物送入。对于这些小小的河虾来说,半水层的环境并不适宜它们活动。
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选择不同的钓点轮换作钓。刚开始作钓时,虾并不会马上闹窝。通常需要一定时间,待饵料吸引了足够多的虾之后,才会出现闹窝现象。这时,可以将钓点换到其他地方,等虾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
第三,使用“调虎离山”的方法。可以在钓点附近打一个专门吸引虾的窝,比如使用火腿肠作为诱饵,但切记不要将火腿肠切得过小,可以整块投入水中,这样可以把虾吸引到附近,进而减少它们对钓点的干扰。
第四,使用地笼。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方法,它可以同时捕到鱼和虾。将饵料放入地笼,两侧各放一个地笼,提前布置,避免干扰到鱼类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抛投饵料时要精准,避免挂到地笼,否则可能导致搅窝,适得其反。
可以错开钓鱼的时间。夜晚是虾类活动的高峰期,特别是在浅水区,浮游生物丰富,水中的含氧量高,因此晚上钓鱼时,虾常常会游到岸边来觅食。夜钓也是一种有效的避开虾闹窝的方式。夜钓时也要注意安全,防止遭遇蛇虫等危险。
在野外钓鱼时,是否会遇到虾闹窝,往往取决于水域的环境和虾类的分布。如果你选择的是农村周边的水域,通常不必担心虾闹窝,因为小龙虾数量较少,河虾也因为水质原因难以存活。而如果是在一些无人管理的野塘,虾闹窝的情况则可能更加严重。预防是最重要的,提前做好准备,才能享受钓鱼的乐趣。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保护好自然环境,也是我们每个钓鱼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