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夜晚被划分为五个时间段,这一做法源于古代的“打更”制度。所谓“打更”,是指夜间的守夜人通过敲打鼓声来报时,而这五个时间段被称作“五更”,也有的地方称之为“五鼓”或“五夜”。这些时间段的划分不仅帮助人们准确掌握夜间的时光流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节奏与秩序。
一夜之间,总共分为五个更次: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个“更”对应着特定的时刻,且这些时刻与古代的时辰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通过“更”来指代不同的时间段,这些时间段分别是:戌时、亥时、子时、丑时和寅时,具体来说,就是从晚上7点到9点、9点到11点、11点到凌晨1点、凌晨1点到,再到到5点。
这些时辰的具体划分也有其独特的对应关系,下面是详细的时间表:
丑时:01:00至03:00,北京时间;
寅时:03:00至05:00,北京时间;
卯时:05:00至07:00,北京时间;
辰时:07:00至09:00,北京时间;
巳时:09:00至11:00,北京时间;
午时:11:00至13:00,北京时间;
未时:13:00至15:00,北京时间;
申时:15:00至17:00,北京时间;
酉时:17:00至19:00,北京时间;
戌时:19:00至21:00,北京时间;
亥时:21:00至23:00,北京时间。
五更的制度不仅与打更人密切相关,也与日常生活中的作息紧密相连。在那个没有电灯的时代,黑夜的到来标志着时间的流转,而“打更”的声音则是对每个时段的提醒,帮助人们保持日常作息的规律。这一传统,历经岁月,虽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消失,但它所代表的时间观念与生活节奏,却依旧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