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拼板与框内装板结构
在制作大型家具时,由于所用材料的尺寸有限,当一块板材不够时,常需要通过拼接多块板材来满足需要。由于木材的天然属性不同,拼接后的板材容易出现翘曲、开裂或变形等问题。为了确保拼接缝隙保持平整美观,必须采取有效的接缝处理措施。
最常见的拼接方式是将板材纵向边缘做出凹槽,并在另一面制作与凹槽对应的榫舌,之后将榫舌嵌入槽口,用胶水固定。这种方式在木工中被称为“龙凤榫”。当木材不足时,拼接正好够用时,再通过加榫舌会导致木板被削薄。这时,解决方法是在拼接的两侧开槽,然后将另一块条形木材嵌入槽中,以确保两块板材稳固地拼合在一起。
对于较厚的板材,特别是桌面或案面等大型家具的表面板,常采用穿带榫接合的方式。此法要求将板材缝隙紧密对接,再在一面开设横向槽口,且槽口上部应比底部窄。然后,在板材的另一面做出与槽口匹配的榫口,将穿带一端推入槽口,并使其牢固固定。这样,四周边框的束缚使得拼接后的板材平整无缝,整体效果光滑而统一。
家具的面板、柜顶、柜门及背板等部位,常采用框内镶板结构。在四个框的开槽,再将板心的四边镶入槽内,这样不仅将板心的边缘隐蔽在框架内部,提升了美观性,也增强了板心的稳定性。镶板方式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是将板心的边缘制作成榫舌,与框内槽口深度相同,镶入后面板与框面齐平,这种方式被称为“不落堂”,常见于桌面和案面;另一种是将板心的四边削成斜坡,使其镶入槽口后,面心四周略低于框面,这种形式称为“落堂”,多见于椅凳座面、柜门及侧板的镶板。
四、腿与面板、牙板的连接
家具中腿部与面板或牙板的连接方式,通常有长短榫与夹头榫两种结构。对于桌形结构的家具,无论是有束腰还是无束腰的设计,常采用长短榫;而案形结构的家具则更多使用夹头榫和托角双头榫。
(一)长短榫
长短榫的设计又可分为粽角长短榫和柱顶长短榫。两种榫头的特点是一个长、一个短,且分别朝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这种榫接合的主要功能是固定边挺与抹头。长榫连接边挺,短榫则连接抹头。由于短榫需要靠近抹头,所以它的榫头要进行适当缩短,这样可以避免与边挺的榫头相冲突,否则将会影响到面板的安装。
粽角长短榫结构,常见于桌腿与面板连接的地方。其特点是在榫头的底部做45°的斜肩,斜肩内部挖空。板面边框的转角处也做成45°的斜角,与腿上的斜肩完美对接。这样一来,边框外沿与腿部外平面平齐,只留下棱角与拼缝,而它们的交点恰好位于一个地方,因其独特的几何形状,通常被称为“粽角榫”。
(二)柱顶长短榫
柱顶长短榫与粽角长短榫的区别在于,柱顶长短榫的榫头并没有斜肩。与板面组合后,面板不会与腿部外缘齐平,而是稍微突出。这种设计不仅可以使腿部形态更加多样化(包括圆腿或方腿),还可以通过增加束腰或曲腿等装饰性元素来丰富外观,而粽角榫的设计则通常只适用于方形腿足,面板与腿部的接合方式更为局限。
(三)夹头榫
夹头榫结构常用于案形家具,特别是桌子等家具的设计中。此种结构并不在家具的四角,而是将连接点设置在长边的两端。通常,前后两面通过牙板贯通两条腿,使得牙板既能固定腿部,又起到支撑面板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腿部的上端开设横向豁口,豁口两侧制作与腿宽相等的榫头。牙板的厚度略大于豁口的宽度,通过将牙板嵌入豁口内,可以使腿部和牙板更加牢固地结合。
(四)插肩榫
插肩榫与夹头榫类似,都是将牙板与腿部通过榫头和豁口连接起来,但插肩榫在前榫和后榫的设计上有所不同。前榫底部经过削切形成斜肩,后榫则保持平肩。插肩榫的牙板设计与斜肩大小相匹配,装配后牙板与腿面齐平,并在案面上留下一条独特的梯形斜线,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在视觉上起到美化的效果。
(五)抱肩榫
抱肩榫的原理与粽角榫相似,不过它的斜肩被移至榫头下方。这样,斜肩不再与面板四边对接,而是与面板下方的牙板相结合,确保牙板与腿部稳固连接,从而支撑整个案面。抱肩榫常用于束腰家具中,结构坚固可靠。
(六)挂肩榫
挂肩榫与抱肩榫外形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其榫头下方增加了两个竖向的挂销。挂销的外侧比要宽,牙板则开设通槽,装配时,将牙板的槽口与挂销对接,确保牙板与腿部的斜肩紧密结合。这种结构不仅提供了稳固的连接,还增强了家具的耐用性。挂肩榫常见于大型家具中,如床榻等,并且在某些案形结构中也有应用。
(七)霸王枨
霸王枨是一种弯曲的“S”形曲枨,通常不安装在家具的外部,而是从桌腿的内角延伸,向上弯曲并固定在桌面下方的穿带上。霸王枨常见于低束腰或没有横枨的桌子中,它不仅帮助牙板稳固四条腿,还能支撑桌面的穿带。霸王枨与腿部的连接采用勾挂榫工艺,通过精巧的榫头和榫窝组合,确保连接牢固,且不容易松动。
这些榫卯结构各具特色,在实际制作中根据不同的家具形态和功能需求,精心设计与应用,以达到既美观又实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