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儿子叫什么 堂姐的女儿叫我叫啥

2024-11-2302:25:26综合资讯1

我叫赵四,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山村的“老强直”,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小时候的那些事情,特别是我们村里人是如何给孩子起乳名的。你会发现,那时候给孩子起名字的方式简单得几乎让人惊讶,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随意。但在那个时代,这些名字不仅有它们的独特意义,也承载了很多家庭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朴素理解。

我出生在山东肥城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两百来户人家。我的小名是“四”,村里的人都喜欢叫我“小四”。其实,我们家就我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姐姐。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大爷家有三个男孩,按照他们家的排行,我自然就成了“四”。这在我们村是挺常见的现象。如果家里只有一个男孩,父母就会把他和其他家中的男孩子排行,取一个与之相符的名字。这样起名似乎也有一个寓意,就是让孩子更容易养活、长得健康。如今,每当我回到村里,一些老人看到我,依旧会亲切地叫我“小四”。

说到村里孩子的乳名,其实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给孩子起名字是随意而轻松的。特别是男孩的名字,基本上没有什么讲究。你比如,家里第一个男孩,就叫“大小”,第二个叫“二小”,第三个叫“三小”,到了第四个,直接就叫“小四”。更有意思的是,后面的孩子,往往就按顺序叫“大小”、“二小”一直到“六小”。有些家里多了孩子,直接给男孩起个“孬蛋”做名字,接下来就会顺着叫“二孬”“三孬”……你听了就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名字。还有一些更加别致的名字,像是“二蛋”“坏三”“四麻包”“五啷当”“六孬子”,这些名字看似调皮,其实透露出一种乡村的粗犷与幽默感。

至于女孩的名字,起得也差不多。如果家里第一个女孩,大家就会叫她“大妮”,第二个叫“二妮”,第三个叫“三妮”,依此类推,后面就是“四妮”“五妮”“六妮”。有些家长稍微讲究一点,给自己的闺女起些有点文艺的名字,如“小芳”“小英”“”“小兰”等,也有些家里会叫女儿“招娣”,这寓意着希望家里能多个弟弟。也有些女孩的小名特别“另类”,比如村里就有叫“臭妮”或者“臭臭”的,算是比较土气但又特别的名字。记得我本家有一个姐姐,比我大七八岁,现在都当了奶奶了,但每次见面,大家还是习惯性地喊她“小臭姐”。

如果是给男孩起名,也有一些特别的叫法,像“狗剩”“狗蛋”“狗子”,这些名字常常让人一听就笑出声。而在我们邻村,就有一个男孩,居然起名叫“母狗”,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能把这样一个名字给一个男孩呢?除了“狗”字,家里还喜欢给男孩起些有趣的名字,像“二蛋”“铁蛋”“钢蛋”或是“孬蛋”,这些名字很常见,也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虽然这些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低俗,甚至让人觉得不太雅观,但它们却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无论是“狗蛋”还是“臭妮”,都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朴实、直接,甚至带点自嘲和幽默。大家都用这种名字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村里的邻里关系也因此更加融洽。对比现在一些讲究“高大上”的名字,那时的名字虽然简单、甚至带点滑稽,但更多的是在表达对生活的适应与接纳。或许,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含蓄低调的美——“藏”之美。

在我们村里,大家平时见面几乎都是叫小名,没人特别注重什么“正式”的大名。直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才会想起来给孩子起个“正式的名字”,这个名字我们称为“大名”或者“大号”。即便有了正式的大名,在家里也没有人用,大家依旧习惯性地叫着小名。很多村里的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用过自己的大名,大家之间的亲切感早就超越了名字本身。

那时候的名字虽然随性,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村里人对生活的朴素态度和对彼此的温暖情感。在那个没有复杂名利观念的小山村里,名字不过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亲近的方式。也许,正是这种随意和真实,才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