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惴惴不安
成语“惴惴不安”源于古代诗歌,意指因忧虑和恐惧而感到心神不宁,形容人因担忧而神情紧张、坐立不安。这个成语的由来,和春秋时期秦国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典故来源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五大霸主之一,他在位时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穆公于公元前621年去世后,按照当时的丧葬习俗,秦国决定为他进行大规模的活人,计划177人,其中包括三位备受尊敬的人物——子车氏家族的电息、仲行和于虎。
这三人不仅才德出众,且对秦国的贡献极大,他们深得百姓爱戴。他们却因身陷这场极其残酷的仪式,成为冤枉的。秦国百姓对于这一感到深切的悲痛和愤怒,但无力改变命运,只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就是后世保存至今的《黄鸟》篇,收录于《诗经·秦风》中。
《黄鸟》三章
《黄鸟》这首诗分为三章,每章都通过描写黄鸟的悲鸣和人们的无奈,表达了对这三位被之人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天命的不满。
第一章: 诗的开头写道:“交交黄鸟,正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端端其立,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段诗意在表达,黄鸟哀鸣飞落在酸枣树上,似乎也在寻找同样的命运——陪伴穆公一同走向死亡。子车奄息,是那位无比英勇的男子,他的才德无法用一百个普通人来比拟。如今,他即将被,站在墓穴前,浑身发抖,心神不安。诗人感慨道:“老天为何要残忍地夺走这些好人?如果可以赎回他的生命,宁愿拿百人的命去交换。”
第二章: 接着,诗歌继续写道:“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瑞惴其?彼苍,老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一段描绘黄鸟停歇在桑树上,似乎在呼唤着即将随穆公一同的人。子车仲行同样是个英俊的男子,百姓对他敬爱有加,一百个常人难以比肩他的才干。他站在墓穴旁,全身颤抖,内心焦虑不安。诗人再次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公:“老天为何要如此轻视这些良善之人?若能替他赎命,甘愿献出百人的生命!”
第三章: 诗歌的第三章写道:“交交黄乌,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于虎,维此于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傈,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黄鸟再次出现,停落在荆棘树上,依旧发出悲凉的鸣叫,似乎是默默地诉说着这些人的命运。子车于虎是三位英勇人物中的最后一位,他的勇气和智慧使得百人也无法比拟。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依然站在墓穴旁,浑身颤抖,心中充满了不安。诗人感叹道:“天啊,为什么要让这些无辜的人遭遇如此不公?如果可以代替他死,愿以百人之命来换取他的生还!”
成语“惴惴不安”由来
“惴惴不安”这一成语正是来源于《黄鸟》中的这句“惴惴其傈”,用来形容因害怕或担忧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古人通过这首充满哀愁的诗歌,表达了对三位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死刑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命运和天命的不满。
从这一历史事件到诗歌的传承,成语“惴惴不安”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残酷,也留下了古人对于生死与命运的深沉思考。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成语中,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忧虑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