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强对流天气,尤其是其中的冰雹现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提到冰雹,大家或许都不陌生,这种自然现象不仅让人感到惊讶,更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影响。冰雹,亦称“雹子”或“冷子”,是强对流天气中的一种极端天气,它不仅能摧毁农作物,车辆玻璃,甚至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冰雹的天气特征
4月16日下午19点至20点,受强对流云系影响,云南金平县的老集寨、老勐、营盘、勐拉、勐桥等多个乡镇遭遇冰雹,最大冰雹直径达到约3厘米。此次冰雹天气造成了当地部分农作物受损,房屋也不同程度地遭到。
同样,在2020年4月21日的上午11点到12点,福建安溪县的祥华乡、西坪镇、官桥镇、龙涓乡、虎邱镇等地也出现了直径约0.5-1厘米的小冰雹。虽然这场冰雹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但其对茶叶主产区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给当地的农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冰雹的空间分布
冰雹的发生与地形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一些山地地区更为频繁。研究显示,冰雹最爱光顾的地方通常是地势较高的区域。随着海拔的降低,冰雹的出现频率会逐渐减少。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冰雹的“高频地带”,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祁连山、长白山等山区也常常成为冰雹的“打卡地”。尤其在青藏高原,冰雹的出现频率较高,年均冰雹天数为3到15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5天。而在云贵高原、华北中北部、东北、新疆西部及北部山区,冰雹的出现频率较低,通常每年仅出现1至3天。
在一些气候相对温和的地区,冰雹的出现则显得更加罕见。例如,华南沿海、四川盆地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的年冰雹天数通常不到0.1天,意味着这些地方可能十年才能经历一次冰雹天气。
冰雹的时间分布
冰雹并非全年都能出现,它通常喜欢在温暖的季节活跃。全国范围内,冰雹一般出现在5月到9月,这五个月的冰雹天数占到了全年冰雹天数的80%以上,其中6月是冰雹最为频繁的月份。而在冬季,冰雹几乎不见踪影,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较低,难以形成强烈的对流活动。
不同地区的冰雹发生时间有所不同。比如,东北、华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的冰雹多发生在5月至9月,尤其是6月。而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更倾向于在2月至4月之间出现冰雹,其中3月尤为显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冰雹一般在2至5月期间发生。
冰雹的成因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温暖的季节会成为冰雹的“发源地”?这与积雨云的形成密切相关。积雨云是一种能够孕育冰雹的云层,也被称为“冰雹云”。这种云的形成需要大气条件的不稳定,尤其是在春夏季节。随着气温上升,地面温度变得非常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上升气流。当这些的空气遇到上空的冷空气时,就会发生剧烈的对流运动,这为冰雹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在冬季,地面温度较低,空气上升的动力较弱,导致强对流现象减少,从而使冰雹的出现几乎不可能。
气候变暖对冰雹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上升,冰雹的发生频率似乎出现了变化。尽管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冰雹带来的灾害报道,但事实上,冰雹的总发生次数并没有显著增加。根据气象数据,自1961年以来,我国的年均冰雹天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具体来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冰雹发生的频率较高,而进入90年代之后,冰雹的出现次数明显减少。
有研究认为,这一变化可能与全球变暖的趋势有关。气候变暖导致温差变小,从而削弱了空气中的对流活动,减少了冰雹的生成条件。简而言之,冰雹变得“懒”了,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出门”。
尽管如此,冰雹虽然变得“懒散”,但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每年仍然有很多农田、车辆和房屋遭受冰雹的,带来不小的损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旧需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尽量减少冰雹带来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