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的秋夜,苏州郊外,吴淞江畔,一只小木船悄然停泊在枫桥下。船舱内,一位中年书生躺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忽然,远处的寒山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书生闻声一动,挣扎着坐起身来,借着微弱的灯光,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了几行文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他临时的心血之作,简短的几句诗,承载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愁绪。
这位书生名叫张继,原籍湖北襄州(今襄阳)。他在753年通过了进士考试,然而未能在随后的铨选中获得理想职位,最终不得不返回家乡。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整个中原陷入战乱,江南地区却相对安宁,成了众多文人暂时避难的地方。张继也离开家乡,来到了江苏一带。尽管身处风景如画的江南,但他依旧难以摆脱内心的漂泊与困顿,孤独的心情随着寒山寺的钟声愈发沉重,最终激发了他创作《枫桥夜泊》这首千古传世之作。
在唐代这个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如繁星点点,张继在其中并不显眼,《全唐诗》仅收录了他这首《枫桥夜泊》而已。但正是这首诗,让张继的名字跨越千年,得以传颂不衰。
这首诗也使得寒山寺声名远扬,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寒山寺坐落在今天的江苏苏州市姑苏区,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已有1500多年。最初,寒山寺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直到唐代初期,著名的诗僧寒山子在此居住,才为带来了更深的氛围。唐玄宗时期,禅师希迁在此建立了,并将其改名为“寒山寺”。
在,几乎每个名山大川都有着历史悠久的和禅院,然而寒山寺的规模并不算庞大,声名也相对低调。直到《枫桥夜泊》问世,寒山寺才一跃成名,成为了与少林寺、灵隐寺、寺等齐名的十大名寺之一。
许多历史名人也曾造访寒山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北宋名宰王珪就曾为题写过诗碑,虽然因为战乱的多次,这块石碑早已不复存在。南宋名将岳飞北伐途中,路过寒山寺时,受到寺内僧人的热情接待,他在这里留宿了一晚,并赠送了自己亲书的碑文,内容提到“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等豪言壮语,表达了他忠诚于、为国捐躯的决心。
到了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唐伯虎与文征明,也曾多次拜访寒山寺,留下过不少书画作品。文征明还亲自重写了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但可惜这块碑在岁月的洗礼中,只剩下几字残迹,“霜、啼、姑、苏”等几个字勉强可辨。
时光荏苒,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为寒山寺筹款进行,书法家俞樾应邀为其书写了第三块《枫桥夜泊》诗碑。这块诗碑至今保存完好,已成为寒山寺的重要文化遗产。
不仅是国内,寒山寺与《枫桥夜泊》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国境。唐朝时,盛大的文化交流使得日本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枫桥夜泊》,随着遣唐使的传播,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诗歌,至今依然是日本小学课本中的必学篇目。
1885年,日本书法家田口美舫在游学时,特意前往寒山寺参观,结识了当时的住持祖信禅师。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田口美舫向祖信禅师请求允许他在日本建一座寒山寺。祖信禅师同意了这一请求,并赠送了一尊释迦如来像给他。回到日本后,田口美舫在东京附近的青梅泽井选址修建了寒山寺,并在1930年完成建设。如今,这座日本的寒山寺已成为日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980年,寒山寺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之一,并于198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寒山寺,已经是级4A景区,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400平方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寒山寺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悠扬的钟声。据说,张继当年在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心情沉重,曾到寒山寺敲钟以求解忧。现在,寒山寺每年除夕夜都会举行敲钟仪式,敲响108次钟声,象征着除旧迎新的愿望,吸引了无数和游客参与其中。
寒山寺和《枫桥夜泊》早已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它们所代表的文化与精神,依旧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