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川瀵泉,源自地下,泉水而出,气势汹汹,仿佛一团沸腾的怒火。当地居民发现,这股水流的形态与人时的情绪相似,于是他们便将其称为“濆”泉,“濆”字的构成源自“愤怒”的“愤”字右半部分,再加上三点水,象征着泉水的翻涌与激烈。随着人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利用,他们发现泉水的水质奇特且富含养分,有助于灌溉农田并使鱼类生长得尤为肥美。于是,这股泉水被赋予了“瀵”字——三点水加上“粪”字,寓意着这泉水像肥料一样,富含滋养万物的营养成分。如今,“瀵”字不仅在当地流传,还被正式收入了《辞源》、《辞海》和《康熙字典》等辞书中,解释为专指陕西合阳的这处泉水。瀵泉的水源其实是一种来自奥灰岩层的地下承压水,属于关中盆地东北部的构造断裂带水系,水温常年保持在29℃到31℃之间,四季如一。
洽川的瀵泉并非单一泉眼,实际上这里的泉眼数量繁多,最著名的便是那七眼泉,分别为东鲤瀵、西鲤瀵、母子瀵、夏阳瀵、渤池瀵、熨斗瀵和七眼瀵泉。这些泉眼的分布位置与天上的七星北斗相似,几乎完美地对应了星座的位置,因此当地流传着“天上有七星北斗,地下有七眼神泉”的说法。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借助七星北斗的神光,用其母头上金簪所点,形成了这七眼神泉,洽川的居民称这七眼泉为“神泉”,寄托了他们对水源的崇敬和对大自然力量的。
在这七眼泉中,夏阳瀵泉的水量最大,每秒的水流量可达0.76立方米。因其位于洽川的夏阳村东部,故得名夏阳瀵。古时,修建水渠引水,水源向南流向大荔的朝邑一带。为了调控水流,防止村民争水,曾派遣专门的骑马巡视水渠,于是民间便流传着“走马浇朝邑”的说法。夏阳瀵泉也有了“马瀵”的别名。当地人还称夏阳瀵为“海眼”,传言它与遥远的大海相通,暗示着这股水流拥有与海洋连接的神秘力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规模海啸时,瀵泉的水质竟然发生了异常变化。泉水突然变得浑浊不清,水位也明显下降了1.86米。村民们纷纷猜测,这一变化或许与海啸有关,尽管许多人半信半疑。随着晚间新闻的播报,事实果然印证了人们的猜测——海啸造成了大海的异动,影响了瀵泉的水位变化。经过约两个月的时间,泉水才逐渐恢复正常,水质恢复清澈,水位也回升至原位。这个自然现象,至今仍在当地人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洽川瀵泉与自然灾难之间神秘关联的一个鲜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