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临近尾声,妹妹公司迎来了年会,她邀请我一起前往省城郑州参加。我原本就有个计划,那就是趁此机会去看望自己已有多年未见的玉玲姑,并和她聊一聊这些年发生的种种。
这次行程,除了参加年会外,最重要的目标是见老友盈盈,她在郑州生活了很多年。见到盈盈,总是能感受到那份久违的热情,她带我们逛街、吃美食、喝好酒。我们相识已有,那段曾经的岁月依然清晰,心中有种无可言说的温暖与感动。我希望,无论将来如何,彼此依旧能够携手同行,过得越来越好。
其实,早早就打算去看看姑姑,只是一直被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琐事拖延了行程。记得十一回家时,和姑姑擦肩而过,心里不禁涌上了对家乡的思念。从家乡的豆酱蛋到香椿芽,都是我记忆中熟悉的味道,特别是姑姑的一片深情,总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真好,有亲人挂念自己,心里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激。本来打算给姑姑一个惊喜,没想到,在出发前接到了她的电话,这似乎也是一种心有灵犀的呼唤吧。
“东霞,你做过腊八蒜吗?我打算给你寄点过来,尝尝这个家乡的小菜,特有的味道和汁水,快递上不去,但腊八前正是做绿蒜的好时节。我不会做,教你做。”姑姑的声音总是那么亲切,听得我心里一暖。
“这个我倒没做过。姑,我明天就去看你,到时候可以学学你做腊八蒜。”我的兴奋掩饰不住,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种期待姑姑教我做菜的时光。亲情,永远是最能触动心弦的力量,而美食,更是承载了无数的记忆和文化。
腊八蒜,这道在老家睢县家喻户晓的小菜,是我儿时最熟悉的味道。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种蒜,到了冬天,做上一坛腊八蒜,放在屋里,味道浓郁,能解腻还能开胃。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道家常菜逐渐淡出了大城市的餐桌。在如今的生活中,很难再找得到那种深藏故乡味道的腊八蒜,很多人甚至不再吃这种重口味的调味品了。
由于郑州的环保车牌限行,朋友没法来接我,姑父也忙着其他事情,最终我只能选择地铁加公交,辗转了两个区,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姑姑所在的小区。尽管旅途略显疲惫,但每当亲情牵引着我前行,所有的疲惫都在不经意间消散。此次郑州之行,恍若带我重新感受了这座城市的魅力,私家车主动礼让行人,让我对城市的文明点赞。
姑姑正在接孙女放学,表弟来接我。当他从远处走来时,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虽时隔多年,他挺拔的身材和姑父的模样让我一下子就认出他来。“你是王磊还是王明?”我迫不及待地问。
“我是王磊,表姐,快回家吧,别再买什么礼物了,天冷,走吧!”表弟一边说,一边带着我往家里走。
“这是我一个晚辈对姑姑的心意,再说家里还有孩子。”我笑着解释道,心里充满了温暖。寒冬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屋里,那一刻,我不仅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更深刻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
一路走过小区,干净的道路,曲折的小巷,环境宁静宜人。姑姑在郑州定居已经有些年头,这些年的辛勤和努力,我都能从她的家中看到,那份不言而喻的坚韧。到家后,我见到了姑父,他比我记忆中的瘦了不少,那时的他总是给人一种高大伟岸的印象。
“我瘦了差不多40斤,年纪大了,瘦点对身体好。”姑父笑着说,“看你写的文字,很能感受到你对家乡的感情。你看,只有你真正理解,归属感究竟是什么。”他说的对,家乡不仅是物理上的起点,更是情感的归宿。
姑姑带着孙女回来了。看到她那熟悉的笑容,我瞬间明白,时间和空间带不走的,永远是那份温暖的亲情。姑姑一直热情地招呼我吃饭,甚至在饭桌上也没有停止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表弟家的孩子聪睿今年7岁,是个机灵活泼的小女孩,刚见面就和我熟络了起来。饭后,我们回到家,姑姑和姑父忙着倒水、剥橘子、削苹果,我和妹妹一起坐下来,享受着这份安宁和温暖。
“东霞,你怎么都没胖呢,还是这么瘦!”姑姑亲切地问我。
“这20年,我胖了近20斤呢。”我笑着回答,“现在不敢再胖了,毕竟戴上帽子把脸给遮住了。”
“你现在叫什么名字呢?我还是喜欢喊你小名。”姑姑继续问。
“叫小名最好,听起来亲切。只有真正的亲人,才能叫得出我的小名。”我笑着回答,回忆涌上心头。
和姑姑聊起这些过往,不禁让我想起老家睢县的日子。妈妈和姑姑电话里也聊起了做腊八蒜。妈妈说老家叫“绿蒜”,姑姑则说,现在都流行叫“腊八蒜”。寒冬腊月正是做腊八蒜的好时节,姑姑做的蒜色泽翠绿,宛如翡翠,她耐心地教我如何做。
回到家,我照着姑姑的做法做了一盘绿蒜。虽然外形不如姑姑做的完美,但味道却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年节将至,腊八蒜的味道成了我心中的乡愁,那一份熟悉的味道,带着家的温暖,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依旧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
亲情与美食,总能把我们从生活的繁琐中拉回到温馨的时光里。回想起这些日子,不禁想起梁实秋的话:“味道浓时即家乡,思乡情结时时藏于味蕾之中。”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心灵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