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教师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实际的事物中提炼出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进而构建起更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认识》为例,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时接触过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四年级上册也学习过与垂直和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相关的概念。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操作—辨析—共识—判断”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促进学生在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转换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课堂实录
情境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三角形,首先来看几张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哪些地方有三角形的身影。
(教师展示图片:古埃及金字塔、现代建筑、起重机、钢架桥等)
学生1:金字塔的外形是三角形,高架桥也有很多三角形。
学生2:建筑物的屋顶是三角形,起重机的支架也是三角形。
教师:原来生活中处处可见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三角形的奥秘。
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板书标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看到这三个字,大家想到要了解三角形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1: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2:什么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
学生3:三角形的“高”是什么?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三角形?请大家动手尝试,用小棒拼一拼或在纸上画一画,看看能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学生动手拼图或绘制三角形)
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做的。
学生1:我用了三根小棒,把它们连在一起,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在纸上画了连起来的线段,也画好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大家都很棒!不管是拼的还是画的,我们使用的都是些什么呢?
学生们齐答:线段。
教师:大家注意,线段本来每条都有两个端点,但是为什么我们拼出来的三角形只有三个端点呢?
学生3:因为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是连接在一起的。
教师:非常好!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我们可以得出,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教师(展示课前练习):在我们做的练习中,大家也判断了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大家能用刚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最后一个图形有一些争议,大家更支持哪个答案?为什么?
学生6:最后那个图形的线段没有首尾相连,不能形成三角形。
教师:大家的分析很到位,看来我们对三角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谁来分享一下你们在自学过程中标注出的三角形的各个部分?
学生7:三角形有三个顶点、边、三个角。
学生8:三角形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比如“△ABC”。
学生9:三角形有“高”和“底”。
三角形的高
教师:同学们都提到了三角形的“高”,那么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谁能指出它的高在哪里?
学生1: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画一条垂直线。
学生2: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教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尝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你们准备使用什么工具来完成呢?
学生1:量角器。
学生2:三角尺。
(学生上黑板展示绘制三角形高的过程)
教师:这位同学的展示非常完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老师还制作了一个微课,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首先找到三角形的顶点A和对边BC,用三角尺的直角边与BC重合,然后移动三角尺,直到直角边平行顶点A,接着画出垂直线段并标上直角标志,AD就是三角形的高,BC是底边。
教师:大家看明白了吗?能否简短地总结一下我们画高的方法?
学生3:先重合底边与直角边,然后移动量角器,画出垂直线段,并标记直角。
学生4:一步步地重合、移动、画线、标记。
教师:这是不是感觉像我们之前学习的画垂线的方法?
学生5:对,画垂线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画三角形的高上。
教师:对,画三角形的高其实就是画垂直线的延伸。通过这些操作,大家能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了吗?
学生8: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作垂线,垂足到顶点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9: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教师:很好!现在我把这个三角形转了个方向,大家还能找到BC边上的高吗?
学生10:我把AB和AC两条边去掉,只看BC和高,就像画直线外一点的垂直线那样。
教师:如果我再旋转一次,大家还能找到高吗?
学生11:只要找到顶点A,向对边画一条垂直线就可以了。
教师:对,经过这些旋转后,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12:无论三角形的方向怎么变,只要从顶点出发,向对边画的那条垂直线就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13:不管三角形如何转动,关键在于顶点和对边之间的垂直关系。
教师:对了!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三角形的高。大家能理解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讨论。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三角形概念的前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理解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并未能从概念的本质上做出清晰的定义。在教学中,我着重强调了三角形概念的生成过程。通过学生动手拼图、绘制等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三角形的定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概念。
在学生学习三角形高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容易混淆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我通过旋转三角形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不论三角形如何旋转,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始终是三角形的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步掌握了三角形高的本质和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我也尝试将画垂线与画三角形高的方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的过程中,三角形的高概念逐渐清晰,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这次课堂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在概念引导和学生实践操作的结合上,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