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年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
5月29日,与语委联合发布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8)》,详细总结了2017年语言文字领域的各项工作进展。语用司、语信司司长田立新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去年,语言文字的规范建设持续推进,多个重要规范标准得到了修订和发布。具体包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修订、与《义务教育常用词表》和《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修订版)》的完成等。
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异读字做出重要调整
2017年,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异读词的处理上做出了重要调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修订版本对多个条目进行了更新,并加入了一些原本未被收录的词汇。例如,日常用语“拜拜”被正式收入审音表,作为“再见”或“告别”的常用表达。
与此一些传统的异读词在新版审音表中不再保留,改为统一读音。比如,“荨麻”和“荨麻疹”这两个词过去有不同的发音,修订后的版本统一读作“xún”。针对一些用字层面造成的异读现象,修订版提出了更为规范的写法,例如“脖梗子”一词,由于“颈”字的方言色彩,本次修订建议不再使用“脖颈子”的写法,并统一读作“脖梗子”,避免了“颈”字的异读音“gěng”,统一为标准的“jǐng”发音。
中小学学生迎来新的学习词表
在中小学教育领域,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前,我国缺乏一套专门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性词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2017年,《义务教育常用词表》正式发布。这一词表的制定填补了这一空白。
《义务教育常用词表》收录了超过16600个普通话常用词汇,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学习和使用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经过严格筛选,确保其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日常使用的频率。词表将所有词汇分为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普通话词汇。
词表的编制遵循严格的标准。例如,低年级的学生不会接触到高年级才需掌握的复杂词汇,如“怠工”或“嘲笑”,而且词表还规定了词汇的字形、拼音、词性和使用频率。词汇的选择注重与汉字分级学习的衔接,避免低学段出现高年级才需掌握的难度较大的字词。
词表对词汇的形态进行了规范,只收录典型的普通话词汇,不包括地方方言或不常用的口语形式。例如,“爸爸”和“父亲”被纳入其中,而带有地方色彩的“阿爸”或“爹爹”则不予收录。词表严格遵循“以字带词,词不越字”的原则,避免收录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重叠形式,如“摇头”或“点头”会被收录,而类似“摇摇头”或“点点头”的形式则不在此列。
外语翻译规范再度升级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语言文字事业还加强了外语翻译的规范化工作。在2017年,正式发布了多项外语翻译标准,包括9个分则的英文译写规范,以及俄文、日文的译写规范。与此第五批12组“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也在同一天发布。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规范外语词汇的中文译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文在国际交流中的标准化和普及。
2017年,语言文字事业的各项举措表明,随着规范标准的不断完善,语言文字的管理和应用水平正逐步提高。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也为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