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 豆蔻 及笄 弱冠

2024-11-2502:36:47综合资讯0

在古代,社会对女性的称谓非常讲究,往往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女子会有不同的名字。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味一下这些富有韵味的古代女性称谓。

从婴儿时期开始,1岁左右的女孩就有了自己的特别称呼——“牙牙”。这个词源自“牙牙学语”这个成语,形容婴儿发出模糊的语言声,像是学习说话的样子。无论男女,1岁左右的孩子都会被称作“牙牙”。袁枚在《祭妹文》里便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也可见这一称呼的普遍性。

接下来,2到3岁的女孩,通常会被称作“孩提”。“孩提”一词的意义为,能被大人抱起来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通常有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出笑声和一些简单的词语。东汉的学者赵岐解释过这一称谓:“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到了7岁,女孩又有了新的称呼——“童龀”。“龀”字指的是乳牙脱落、恒牙萌发的时期,而7岁正是女孩换牙的时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七岁而龀”,所以7岁的女孩便叫做“童龀”。

当孩子步入8到12岁的年纪,男孩女孩都被统一称作“总角”。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梳着两个发髻,看起来就像是头顶两只角,显得既天真又活泼。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周瑜传》中,孙策提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意思是他与周瑜自小一起长大,形容两人童年的亲密无间。

不同于现代的12岁孩子,古代的12岁女孩通常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成长期特征。她们的一个标志就是开始佩戴发钗,因此12岁的女孩被称为“金钗之年”。在古代,12岁意味着女孩已经步入了成年的门槛,虽然还不算成熟,但却已经告别了童年的标志。

13岁的女孩,正值青春的初启,她们的年龄被称为“豆蔻年华”。“豆蔻”一词原指的是一种植物的幼芽,但后来这个词逐渐用来指代13岁左右的女孩。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中有这样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话写的是一个13岁少女的美丽模样,也使得“豆蔻年华”成为了13岁女孩的代名词。

15岁的女孩则进入了“及笄”之年。“及笄”指的是女子在15岁时,开始用笄(发簪)将头发束起,象征着从此告别了孩童时代,进入了的世界。根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女孩到了15岁,即可嫁人,具备了成家的资格。

16岁的女孩被称为“之年”,或者称之为“碧玉年华”。有些人可能误以为“”指的是女子失去贞操的时刻,但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根据古人的解释,“瓜”字的形态可以拆解成“二八”,代表了16岁这个年纪。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醉后赠冯姬》也写到:“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这表明16岁的女孩正处在青春最美的时光,宛如碧玉般光彩照人。

20岁的女子则进入了“桃李年华”。这时候,她们如同桃李一样,正是最具吸引力和生机的年纪。21岁之后,女子进入了更成熟的阶段,但如果还想继续延续青春气息,24岁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年纪,称为“花信年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容貌依旧美丽,正如花朵般充满活力。

进入30到40岁之间的女性,虽然过了年轻的岁月,但依然风韵犹存,这个阶段的女性被称为“徐娘半老”。“徐娘”是指东汉时期的徐淑,年纪虽长,但依然保持了迷人的风采。“半老”意味着年龄稍长,但并未失去魅力,依旧风姿绰约。

当女性步入五十岁及以上,她们的称呼就与男性一样,变得统一且简洁。五十岁称为“知天命”,六十岁是“耳顺”,七十岁则是“古稀”。这些年纪的女子,虽然不再如年轻时那样容光焕发,但她们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仍然充满智慧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