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对学琴目标的模糊认知
许多家长或民乐爱好者在开始学习琵琶时,常常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随意选择学习,缺乏长远的规划。选乐器时,往往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看到别人学琵琶或古筝好,就跟风选择,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家长则仅凭一时的兴趣,或者一味地将自己的爱好加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感到困惑,甚至半途而废。学琴者要在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则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机和需求。
我常常在学生的第一堂课上询问他们为何要学习琵琶,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考级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有的则希望孩子能真正掌握一门乐器,成为有一定技艺的演奏者;而一些学生,可能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参加社区活动或表演。通过了解这些目标,老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切合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更深层次上,学琵琶不仅是一门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积累。正如音乐大师盛所言,“学琴能陶冶人的,使人变得更加感性、有格调、富有同情心,并拒绝,这对社会是有益的。”学习琵琶的过程,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
误区二: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等级考试
有些学习琵琶的人急于追求结果,想要快速掌握琵琶技巧,却忽视了基础的训练。许多人还未掌握基本功,便急于演奏高难度的曲目,最终导致失望和放弃。这种心态不仅对琵琶的学习进程不利,还可能会因为急于求成而导致学琴的兴趣丧失。
实际上,琵琶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它要求系统的基础训练,且每一步都需要踏实的积累。琵琶的演奏技巧与音色的掌控远比其他乐器复杂,尤其是在演奏技巧上,要求双手的协调配合、弦上的触感、力度的掌握、指法的精准等方面。而且,琵琶的音色差异很大,即便是同一把琴,不同的奏出来的音色差异也极为明显。正因为如此,琵琶的学习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训练。
考级本身并不是学习琵琶的最终目标。考级制度的意义在于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它本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非成为追求级别的唯一动力。家长和学生应认识到,过早追求高级别不仅有违考级的初衷,还可能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
误区三:学琴是孩子的事,家长应避免旁观
在一些家庭,家长将孩子送去艺校或交给老师后,便认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完成,忽视了自己对孩子学习的支持。事实上,学习琵琶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等到孩子遇到问题才提出质疑。
很多学生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家长的督促和支持,常常会出现懈怠和放弃的情况。相比之下,那些家长与孩子一起努力、共同进步的学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无论是课后陪伴孩子练琴,还是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
误区四:琵琶是最难的乐器吗?
“琵琶最难学,钢琴和古筝好学多了”这样的说法常常被提起,甚至有人觉得学了几年琵琶依然没有什么进展,反倒是钢琴和古筝能在短期内演奏出简单的曲目。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学习琵琶的误解。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曲线和挑战,无法简单地用难易程度来比较。
钢琴和古筝,通常被认为是“上手容易,精通难”的乐器。琵琶则相反,入门较难,但一旦克服了初期的困难,后续的进步会相对平稳。学习琵琶并不是“最难”的,而是需要耐心与不断的练习,尤其是在音感和手指的协调上。我们常听到一些优秀的演奏家在演奏琵琶时,能通过极为细腻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打动听者,这种“琴感”正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对乐器的深入理解所获得的。
误区五:琵琶的轮指难度被夸大
许多人学习琵琶时最初被轮指的难度吓倒,甚至认为这一技巧难度太高,无法掌握。琵琶的轮巧虽然复杂,但并非无法攻克。通过正确的方法、反复的练习和不放弃的态度,任何人都能够掌握这一技巧。
轮指是琵琶演奏中独特的技巧,涵盖了长轮、全轮、半轮、扫拂轮等多种形式,尤其是长轮的练习,对于提高演奏水平至关重要。学习轮指过程中常见的困难主要有:指力不均、时值不稳、发音不清等问题。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比如,练习三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力度平衡,反复弹奏连音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指力的均匀性。而长期的训练,也能让轮巧变得更加熟练,进而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每个人都能克服琵琶轮指的难关,逐渐掌握这一技巧,从而在演奏中更加自如地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