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有哪些品种 为什么黄茶喝的人少

2024-11-2503:04:14综合资讯0

六大茶类——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黑茶和白茶,这六种茶叶构成了茶文化的主体。提到黄茶,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它是六大茶类之一,却对它的具体特点和魅力知之甚少。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产量稀少、关注度不高、却带有一种独特高贵气质的茶类——黄茶。

黄茶为何如此低调?

黄茶在六大茶类中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其制作工艺独特,其中的“闷黄”工序成为了黄茶的标志性特征,尽管如此,黄茶依然在茶叶市场上处于一种“隐形”状态。虽然它具备六大茶类的身份,但其产量与受众远远不能与其他茶类相比。

来看一组数据:

2011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为162.3万吨,其中黄茶的产量为391吨,仅占总产量的0.02%;到2015年,茶叶总产量增长至227.8万吨,但黄茶的产量却只有3472吨,占比0.15%;2017年,茶叶总产量达260.9万吨,黄茶产量为6783吨,占比0.26%。

在2018年双十一的销售数据中,黄茶的市场占比反而出现了下滑,从2017年的0.16%下降至0.14%。尽管整体茶叶市场的交易额有所上升,但黄茶依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这个数据反映出,尽管黄茶作为六大茶类之一,但它在市场上的表现与其他茶类相比,显得相当微不足道。

黄茶:历史悠久,但鲜有人知

黄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早在明朝时期,黄茶的“闷黄”技艺就已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霍山黄芽和蒙顶黄芽便是当时的代表。真正让黄茶进入高峰期的,是清朝。在清朝时期,黄茶的生产工艺逐渐成熟,许多地方开始研制并生产各种黄茶,如平阳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等。

进入民国时期后,黄茶的产量逐渐减少,许多制作工艺和技艺也随之失传。直到近代,黄茶才重新引起关注,尽管其制作工艺要求严苛,且缺乏普及的价格优势,黄茶的产量虽然有所回升,但依旧远远未能进入主流茶叶市场。

黄茶的分类

黄茶的制作工艺使其有着“黄汤黄叶”的独特外观和口感,茶汤味道甘醇清爽。它属于轻发酵茶,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便是“闷黄”这一独特工艺。

黄茶根据原料的不同成熟度,可以分为三类: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1. 黄芽茶

这种茶的原料较为,通常采摘的是单芽或一芽一叶。代表性黄芽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的蒙顶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以及浙莫干黄芽等。

2. 黄小茶

黄小茶的原料一般是采摘的芽叶,代表性茶种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鹿苑茶以及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等。

3. 黄大茶

黄大茶的原料一般是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代表性茶种包括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以及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为什么叫“黄茶”?

黄茶的制作过程和绿茶有些相似,主要经历了鲜叶采摘、杀青、闷黄和干燥几个步骤。但最特别的环节就是“闷黄”。这一工艺的目的是在的环境下,让茶叶的叶绿素逐渐分解,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非酶氧化反应,从而产生的物质,最终使茶汤、干茶和叶底都呈现出或黄褐色。通过“闷黄”,茶叶的滋味也变得更加甘醇。

闷黄工艺十分繁琐,有些茶叶需要一至两次闷黄,有的则需要三次。不同的黄茶品种,闷黄的次数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蒙顶黄芽的制作需要三闷三炒,而君山银针则是两烘两闷。闷黄环节的温度、湿度和时间控制非常严格,一旦掌控不好,茶叶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这也是黄茶产量稀少、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黄茶为何鲜有人知?

尽管黄茶的品种多样,且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其制作工艺过于复杂且产量较低,黄茶的知名度始终不如其他茶类。很多曾经盛名一时的黄茶品种,由于产量减少,甚至逐渐消失,比如广东的“大叶青”。一些黄茶产区由于产量难以维持,也逐渐将生产转向绿茶等其他茶类。

黄茶工艺的复杂性和制作要求较高,导致其价格普遍较贵,市场普及度较低。这些因素使得黄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消失,成为一种冷门的茶种。但也正因为如此,黄茶在高端茶市场中,特别是黄芽茶,因为其稀缺和独特性,成为了茶中“贵族”。

虽然黄茶在茶叶市场上属于小众品类,但它的独特性和历史底蕴依然让它在茶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喜欢探究茶叶深度的人来说,黄茶无疑是值得深入了解的一部分。正如我们所说,了解茶,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