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人说自己买了一款性能很强的麦克风,却发现声音有很大的噪音。曾经用过类似设备的我,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听力下降,或者标准太低。后来才意识到,问题其实出在技术层面。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专业知识,但还是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业余摄影师的常见误区:只要能用就行
在拍摄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情况之一,就是碰到那些“有拍到就行”的人。这类人往往对的帧率、格式等技术细节一知半解,表面上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后期处理时,这些细节的缺失会出明显的不足,从而让你看出这个摄影师是专业还是业余。
声音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录制时,一些人可能只关心耳机里有没有声音、音量指示灯是否跳动,至于声音质量到底如何,似乎没有太多人会去关注。通常,只有当出现信号中断或干扰时,才会有人开始意识到声音出了问题。
如何减少信号衰减
目前,音频信号大多数依赖模拟传输,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减少信号传输的中继环节,以免造成信号衰减。如果你的麦克风已经具备主动电源,建议直接将其连接到相机上,尽量避免通过混音器或其他转换设备,除非特殊情况。
许多无线麦克风也自带音量调节功能,比如+10dB、-10dB,或者无段调节。在使用前,建议将其音量恢复到默认初始值,不要单纯依赖耳机来判断音量。如果信号中途通过混音器或其他设备,也需要确保这些设备的音量和增益设置是归零的。
寻找最佳音量
在确保从麦克风到混音器、再到相机的音量没有受到其他设备干扰后,我们可以查看相机或摄影机的音频直方图。这个直方图显示了左右声道的音量水平。
接下来,把麦克风放置在正式的收音位置,如果是在采访中,可以先与受访者进行简单交流,顺便检查音量和信号。如果信号没有明显问题,我们可以以受访者的声音为标准进行调节。麦克风、混音器或相机等设备的音量最好保持默认设置,除非信号过小或过大。
常见的音频直方图会用颜色来表示信号的强弱:绿色表示安全,表告,红色则代表失真。理想的信号应该处于-10dB左右,最大声音应该接近-5dB的区域。如果信号进入红,就意味着音频出现失真,必须降低麦克风的音量,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音量调小就安全吗?
当音频信号达到红域时,就会出现失真现象,这和影像过曝是一样的——一旦过了那个点,数据无法恢复。为了避免爆音,一些人可能会选择把麦克风的音量调得很小,哪怕音量再大,也永远不会进入警告区域。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很安全,但其实它可能会影响音质,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底噪。
什么是底噪?
所谓底噪,指的是电流在电器间传输时,所产生的一种低频噪音。麦克风、混音器,甚至相机本身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底噪。尽量减少信号中间的设备环节,是为了避免底噪的叠加。
而每个设备调整音量时,底噪的大小并不会改变。但当音频输出到下一个设备时,底噪也会随之一起输出。如果在录制时音量设置得过小,回到后期制作时,即使你把音量调高,底噪也会随着一同被放大。
很多人误以为音量调小一点,后期再提高就可以避免爆音问题。实际上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底噪可能会随之被放大。
音量和底噪的平衡
显然,音量越大越好,但理想的音量是能够让主音和底噪之间的差距尽量拉大,而又不至于出现失真。找到那个既不爆音又能让主音和底噪有明显区分的音量,就是最完美的设置。除了调节音量,尽可能让麦克风靠近音源,也是减少底噪的一个有效手段。
这一切的原理可以用“讯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来解释。这个值越高,意味着你收录的信号越强,底噪的干扰越小,音质也会更加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