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原文是生还深

2024-11-2603:01:09综合资讯0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在陪伴孩子复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问:“这笔顺怎么和我们小时候学的不一样?”、“这字的读法怎么变了?”这些问题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面对这些变化,家长们不禁会想,究竟哪个版本才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在今年举行的全国统编三科教材工作座谈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会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执行主编、教育出版社的陈先云,针对家长和老师提出的拼音、古诗、文章修改、选文的经典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教材编写追求的是“更好”,不是“最好”

轻声的标注为何如此设计?

其中一个常见问题是关于“庄稼”一词中“稼”的读音。在教材中,“稼”被标注为本音,家长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它不读轻声。对此,陈先云解释道,教材在设计注音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识字量较少,普通话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教材在一、二年级阶段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拼音的正确读法,特别是轻声等语流中的音变现象。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他们对单字的认识逐渐增强,教材的注音方式也做了调整。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不再为每个字都标注拼音,而是只为学生尚未接触过的汉字标注拼音。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准确地学习字词的本音,而不像“稼”字那样进行轻声标注,因为如果在教材中标注“jia”,会与《现代汉语词典》的标准读音不一致,可能会误导学生的发音。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语境,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并掌握音变。

“读书百遍”究竟应如何理解?

关于古文名句的选用,陈先云也做了详细说明。许多家长曾经问过教材中使用的“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与常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什么不同。陈指出,前者出自晋代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而后者则是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的表述。两者的含义相同,都强调通过反复读书来领悟其中的道理。教材选择了最早的版本——“而义自见”,这是因为该版本在历史文献中更为原始和权威。

选文背后的考量

在教材选文方面,也有不少家长提出了疑问。特别是古诗中的一些字词,是否有必要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还是需要做出一定的修改?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小池》这首诗中,“树阴照水爱晴柔”是否应改为“树荫照水爱晴柔”?陈先云解释道,现代汉语中常用“树荫”一词,但在古诗《小池》的原文中,杨万里使用的是“树阴”,这也是历代古籍版本中的标准用法。为了忠实于原文,教材中保留了“树阴”,而非使用现代汉语中的“树荫”。

在三年级上册的《山行》一诗中,有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读者会疑惑是否应为“白云深处”。实际上,杜牧的原文中多次使用了“生处”,而“深处”则是后来的转引版本。对于这一点,教材选择了杜牧的原作版本“生处”,并认为其意境更加贴切。

经典与现代的平衡:修改并非对经典的“削弱”

对于教材中存在的一些改动,陈先云指出,选文的修改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削弱”,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原文中可能包含一些不易理解的语言或背景,适当的删减和修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章的核心内容。

例如,泰戈尔的《花的学校》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原文中使用了一些今天不太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教材编写组在修改时,确保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思想,同时将一些不符合现代语言规范的部分进行调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标点符号的标准化使用

关于教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问题,也有家长提出过疑问。例如,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引用的父亲的话中只使用了前引号而没有后引号。陈先云解释道,这符合《标点符号用法》标准。具体来说,如果引文独立成段且跨多段,只有第一段使用前引号,最后一段才会用后引号。教材中的引号使用方式完全符合的规范。

通过这些讨论,陈先云强调,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编写组会根据社会的反馈和意见,不断优化和完善教材内容,确保其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又能忠实地传承经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