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的纷繁复杂中,似乎总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早已约定俗成,浸润在每一个角落。
例如,甲方总是被视为的象征,仿佛是那个永远拥有无尽资本的大佬,既能享受优待,又能随时指手画脚,理所当然地拥有主导权。而乙方,往往被视作低人一等的存在,总是谦卑地低头、默默承受,不停加班,背负着各种责任和压力。许多人在甲方的职位上,看到乙方的薪水和利益时,可能还会觉得满足和愉悦;当自己从甲方跳到乙方后,才发现那种表面的光鲜与背后的艰辛,犹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在制造业的甲乙合作中,尽管双方地位不同,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为对等和明确。双方执行的条款大多清晰可见,产品的质量标准、交货期限、违约责任等,都有明确的约定和标准,双方都能达成共识。即使遇到分歧,也能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有效解决,避免了过多的争议和不必要的麻烦。
一旦涉及到服务行业,甲乙双方之间的差异便显得尤为突出。许多服务项目的具体要求无法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执行过程中的模糊性使得一切变得充满不确定性。例如,什么算是“好的呈现效果”?究竟是甲方老板的眼光好,还是甲方对接人眼中的好?又或者是最终用户的需求才最为重要?这些标准往往因人而异,难以统一,整个过程容易陷入无限循环,难以达成共识。
正因如此,在很多情况下,乙方的工作往往显得既辛苦又荒唐。乙方的工作人员,常常为了项目通宵加班,苦心孤诣地完成一个个方案,自己看着看着都觉得满意,准备大肆庆祝。结果,还没来得及夸赞自己,甲方就突然出现了,直接一顿否决,要求马上修改。“没问题,再来一次!”于是,乙方只能默默忍气吞声,重新加班,再做调整。待到修改后的新方案送到,甲方却突然换了一个人接手。这个新接手的人一看之前的方案,觉得完全不合适,再次要求前面的工作,重新开始。经过几轮这样的折腾,时间终于来到了最后的截止日,大家几乎都已经筋疲力尽,最后只能匆匆做出一个方案交差。至于哪个版本最完美、最符合需求,谁又能去深究呢?
这种模糊不清的情况,其实正是服务类行业中不可避免的痛点。乙方的工作人员往往在无数次的修改和调整中做了大量无用功,积累了无数的不满和压力,却只能在心里默默咒骂,嘴上却只能微笑迎合。项目经理和对接人也能够感受到乙方的困惑和委屈,但他们同样无从知晓甲方究竟想要什么,往往只能依赖与甲方的直接接触来寻找一些相对确定的需求。只要甲方对接人员满意,至少在这部分工作中不会有更多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也正是导致“甲方爸爸”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当我们无法抓住甲方的真实需求时,往往只能抓住眼前那些更为具体的事物去讨好,哪怕这些事物看似琐碎且无法改变整体局面。虽然法律合同中,甲乙双方是平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只有两个字: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