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这一词汇源自陶渊明,他的归隐之地被称为“三径”,代表了他脱离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栖居地。这个词最初的含义便是指隐士所隐居的地方,后来它成为了隐逸生活的象征。陶渊明曾写道:“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这句话反映出归隐并非易事,除了避世,还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甚至像他那样通过来积累足够的资金,以维持隐居生活的开支。“三径之资”成为了一种隐居的代名词,暗示着隐士们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才能实现心中的桃花源理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诗人和隐士都引用了这一典故,表达他们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下是几首著名的诗篇,它们将“三径”的意象与人生的种种感慨交织在一起。
一、寻陈逸人故居
唐代·孟浩然
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
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
池水犹含墨,山云已落秋。
今朝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隐士诗人,他崇敬东汉末年隐士庞德公,因此在这首诗中,他凭借“逸人”这一称呼来追溯庞德公的踪迹。诗中的“三径”,指的正是陈逸人曾经隐居的地方,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片隐逸之地早已荒废。首联感叹人生无常,人死之后,曾经的居所也随之凋零。诗中的“池水”让人联想到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暗示这位隐士可能是书法家。接着,“山云”则象征着隐士的去世,给人一种伤感的氛围。最后一句通过“藏舟于壑”的典故,表达了对死者的追忆,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下第归蒲城墅居
唐代·许浑
失意归三径,伤春别九门。
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
不知余正苦,迎马问寒温。
这首诗是许浑在科举失意后归乡的作品。“三径”在这里代表的是他回归的家园。失意的许浑,离开,回到蒲城的故居。在归乡的路上,诗中的景象似乎与他的内心相呼应:细雨轻扬,杨柳成行,杏花盛开,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却也映他内心的忧伤与无奈。村中的人们并未察觉他的困境,反而依旧过着自己的日常,给他带来一丝无言的寂寞。
三、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唐代·杜牧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
寒林叶落出,古渡风高渔艇稀。
云抱四山终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这首诗充满了怀别之情,杜牧在离乡的冬日里,孤独地站在五湖馆的水亭中,眼前的景象使他倍感凄凉。诗中的“三径”,隐陶渊明的“归隐”之意,但杜牧与陶渊明不同,他无法如愿归隐,而是一直漂泊在外,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他在诗中借草荒三径来表达归隐理想的难以实现,表现出一种深深的乡愁。
四、感事
宋代·欧阳修
故园三径久成荒,贤路胡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暖,烦心渴喜凤团香。
号弓但洒孤臣血,忧国空余两鬓霜。
何日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返耕桑。
欧阳修在晚年时多次辞官,但未能如愿返回故园。这首诗便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对朝政的失望。诗中的“三径”,指的正是他心中的故园,然而现实却令他无法如愿归隐。他的身体因病愈发虚弱,内心也充满了对局势的忧虑,这份困扰不仅让他对隐居的期望更加渴求,也让他感叹自己已无法实现归隐的理想。
五、和梅圣俞雪中同虚白上人来访
宋代·林逋
湖上玩佳雪,相将惟道林,
早烟村意远,春涨岸痕深。
地僻过三径,人闲试五禽。
归桡有余兴,宁复此山阴。
林逋是典型的隐士,号称“梅妻鹤子”,他生活简朴,安逸自在。这首诗是在他与梅尧臣及虚白上人相聚时写的,雪中的三径是他心目中理想的隐居之地。在这里,他的生活远离尘嚣,清净而自在。诗中提到的“三径”,是指他自己的隐居之地,而这一“地僻”正是他认为的理想居所,象征着真正的隐士生活。
六、和吕秘丞
宋代·黄庭坚
北海樽中忘日月,南山雾里晦文章。
清朝不上九卿列,白发归来三径荒。
车辙马蹄疏市井,花光竹影照门墙。
人间荣辱无来路,万顷风烟一草堂。
黄庭坚在这首诗中写道,“三径”指的正是他归隐后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看淡了的荣辱,放下了世俗的牵绊,选择回到故园隐居。诗中的“三径”象征着他理想中的隐逸生活,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七、初望淮山
宋代·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黄庭坚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自己归乡的情感,反映了他对于母亲的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诗中的“三径”再次代表了他心中的故园和理想中的生活,夕阳中的三径,既是自然风光,也是他无奈的内心写照。
八、三三径
宋代·杨万里
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
诚斋奄有三三径,一径花开一径行。
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创造了“三三径”的概念,表示他自己继承了陶渊明的归隐理想。他自信地认为,自己与蒋诩、陶渊明一样,都是理想中的隐士,且自己的“三径”甚至比前两位更具独特魅力。
九、和任师见寄之韵
宋代·辛弃疾
老来功业已蹉跎,买得生涯复不多。
十顷芰荷三径菊,醉乡容我住无何。
辛弃疾在晚年感受到事业的失败与时光的流逝,他将归隐的希望寄托于美景和美酒之中,诗中的“三径”象征着他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十、容安室休沐杂咏
当代·钱钟书
曲屏掩映乱书堆,家具无多位置才。
容膝易安随处可,不须三径羡归来。
钱钟书的这首诗与古人的“三径”有所不同,他所描述的“三径”是现代人的隐逸之所—他的书房。诗中提到的“容膝易安”,指的是书房空间虽小,却足以让他安身立命。对于钱钟书来说,书房就是他的隐逸之地,他不需要花园、田园或是远离尘嚣的自然景致,而是通过书籍和知识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宁静。他在这首诗中写道,不必羡慕古人隐居的“三径”,他自己的书房便是最理想的“隐居地”。这也体现了他作为现代学者的自信和淡泊,展现了学术上的“隐逸”生活与传统意义上的隐居生活的不同。
通过这些诗歌的描绘,“三径”这个词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在陶渊明的诗中,三径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归隐生活;而在后来的许多诗人笔下,它则变成了诗人对于个人困境、对家园的怀念,甚至对无奈生活的深刻写照。不论是孟浩然、杜牧还是辛弃疾、黄庭坚,他们都通过“三径”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从古至今,无论是身处尘世,还是已归隐的隐士们,他们对“三径”的理解和向往,或许有所不同,但背后蕴含的依然是对自在、安宁、脱离俗世纷扰的追求。这些诗篇通过三径这一象征,折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勾画出他们理想中的生活蓝图和人生哲学。
在钱钟书的时代,虽然身处现代社会,物质和信息的全球化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然而他通过这首诗传达的“隐逸”之意,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这与古人的“三径”相比,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核心的宁静与自得依旧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