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刚购买耳机时,往往会发现音质不尽如人意,声音听起来不自然,不仅音质差,连声音的还原效果也不理想。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耳机还没有经历过“煲音”阶段。
所谓“煲音”,其实就是通过一定时间的使用,让耳机的振膜逐渐适应并改善其性能。新耳机的振膜折环较为僵硬,机械顺性较差,因此在初期使用时,声音会出现明显的失真。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振膜的顺性会逐渐提升,声音的失真也会减少,最终达到正常的音质表现。
为了让耳机完成这一“煲音”过程,必须给耳机提供一定功率的信号,让耳机的振膜持续振动。新购买的耳机由于振膜尚未经过充分的运动,振膜折环较硬,因此在使用初期,耳机的频响和声压都较低,尤其是在高频和低频段,灵敏度也不如标称值。这时候,耳机往往表现为低频和高频延展性差,音量感弱,声场不开阔,细节欠缺等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煲音呢?今天将为大家介绍两种不同的煲音方法,一种适合资深玩家和电子发烧友,另一种则更适合普通用户,下面就来看看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其中,有一种较为专业的煲音方法流传在网络上,具体步骤如下:使用一个变压器,功率不限制,二次电压为3到5V的交流电,配合一个5KΩ/2W以上的可调电阻(材质不限)。根据耳机的阻抗,将耳机的两只耳机高阻并联,低阻串联,再将其与之前的5KΩ电阻串联,接入6V的交流电源。然后通过调节5KΩ电阻,确保音量适中即可。这个方法使用的是50Hz的低频信号,可以充分激活耳机的振膜,帮助耳机更快地适应工作状态。
煲机的话题由来已久,众说纷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谓煲耳机,实际上指的就是煲耳机的振膜。现代的静电耳机,其振膜厚度已经薄至1.35微米,动圈耳机的振膜也只有几微米到十几微米(相比之下,人类头发的直径约为60-90微米)。在耳机的生产过程中,振膜本身会因为制造过程而产生内部应力,而在粘结音圈和固定振膜时,还会产生额外的装配应力。我们所称的“煲音”实际上是让这些应力逐步释放,使振膜的性能逐渐顺化,从而能够发出更加清晰、自然的声音。
不少Hi-Fi发烧友会在试听新耳机时,先将耳机调至最大功率,持续煲上三天三夜,认为只有经过如此“折磨”,耳机才能发出最好的音质。这种极限煲音的方式,也成为了许多发烧友的固定套路,尽管这种做法是否有效还存在争议。长时间高强度煲音,虽然能让耳机短时间内达到某种声音状态,但也可能因为过度使用而对耳机造成损伤,从而影响音质的稳定性。
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可能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设备和专业知识来进行这种极限煲音。其实,还是有一些简单且靠谱的方法可以帮助耳机逐渐进入最佳状态。以下是比较适合普通用户的煲音步骤:
使用正常听音音量的三分之一,驱动耳机播放柔和的音乐12小时;
使用正常听音音量的三分之二,播放适中的音乐12小时;
使用正常听音音量,播放自己常听的音乐72小时;
使用正常听音音量的三分之四,继续播放自己常听的音乐24小时;
进入正常使用阶段;
进入高保真(Hi-Fi)使用阶段。
通过这些步骤,耳机的高中低三频的衔接会变得更加平滑,声音也会变得更加柔和,煲音过程也就基本完成了。以后在使用耳机时,音质会更加出色,所以并不需要进行像500小时那样极端的煲音。只要声音自然、平衡,就说明耳机已经进入了最佳状态。
看完这些步骤,你是不是对煲音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其实,无论是专业方法还是简单的调试,关键在于耐心和适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