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能效等级是依据能效比(EER)来划分的。能效比表示的是空调在制冷过程中,制冷量和耗电功率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能效比越高,空调在消耗同样的电量下,能够提供更多的制冷效果。举个例子,就像两个人跑50公里,一个人只需要消耗5碗饭,而另一个则需要10碗饭。如果跑的距离相同,第一个人的效率显然更高。
空调的能效比是通过“制冷量÷耗电功率”来计算的。2013年起,空调的能效比被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能效(能效比3.4至3.6)、二级能效(3.2至3.4)和三级能效(3.0至3.2)。我们可以通过查看空调的具体参数,计算其能效比,并从中得出它的能效等级。例如,一台空调的制冷量是2324瓦,耗电功率为750瓦,通过计算得到能效比为3.09,显然它属于三级能效。
那么,制冷量和耗电功率具体代表什么呢?制冷量是指空调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提供的冷气量,数值越大,空调的制冷效果越强。就像两个人一起搬货,力量大的那个人搬得更多。而耗电功率则直接影响空调的电费开销,耗电功率越大,空调运行时所需的电量就越高。举例来说,假设一台空调的耗电功率是2000瓦,另一台是1000瓦,运行一小时分别消耗2度电和1度电。
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效比并不等于空调的实际耗电量,它只是一个比值,表示的是制冷量和耗电功率之间的关系。能效等级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空调的实际耗电量。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假如有两台空调,制冷量分别为2324瓦和3486瓦,耗电功率分别为750瓦和1020瓦,它们的能效比分别为3.1和3.41,分别对应三级和一级能效。虽然第一台空调的能效等级较低,但它的实际耗电量也比第二台低——第一台空调运行一小时仅消耗0.75度电,而第二台则需要1.02度电。这就说明,单单看能效等级,并不能判断空调是否省电。
真正决定空调是否节能的,还是它的耗电功率。即便是一级能效的空调,耗电量未必比三级能效的空调低。数学上也能解释这一点:在相同的分子(制冷量)下,分母(耗电功率)越小,能效比才会越大。能效等级有意义的前提是,空调的制冷量和耗电功率相同,才能得出结论:一级能效更节能。
但如果两台空调的制冷量和耗电功率差异较大,能效比的高低就不能简单地作为节能的标准了。购买空调时,消费者不应盲目一级能效,三级能效的空调也可能在实际使用中更加省电。
在选择空调时,很多人倾向于购买一级能效的产品。比如,假设有两台空调,制冷量都是3500瓦,一台的耗电功率是810瓦,另一台则为1050瓦。表面上看,第一台空调的能效等级更高,耗电功率也更低,似乎更省电。但若考虑价格,第一台空调的售价为2900元,而第二台空调仅售1500元,相差了1400元。两台空调运行一个小时,电费的差距只有0.24度,换句话说,差距微乎其微。
如果我们把这1400元的差价折算成电费,约等于2300度电。而假设每天空调使用10小时,那么一年下来,第二台空调也只比第一台多耗电2.4度电。即便空调使用了150天,第二台空调一年多消耗的电量也只有360度电。这样一算,2300度电除以360度电,大约是6.48年,意味着要过六年半的时间,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第一台空调节能的优势。而到那时,空调可能已经过时或需要更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