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汽车行业中,关于续航里程的讨论几乎成了常态,尤其是“续航超过400公里”或“续航500公里”的宣传口号频繁出现在各种广告中。尽管这些数字看起来令人振奋,但如果仔细分析,实际的使用场景中,高续航的电动汽车能否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无可否认的是,各大车企确实在为延长电动车续航里程而不断努力,而“更高的续航”也成为了电动车市场竞争的焦点。但在续航不断突破的充电时间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使得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差距依然存在——快速充电的便捷性,始终是电动车发展的难题。
在解决电动车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上,各大厂商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积极探索。美国能源部最近宣布将投入1900万美元支持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力图实现电池充电时间的大幅缩短。王朝阳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10分钟极速充电技术”获得了该项目的青睐,并成为了美国能源部推动的新技术。如果这种技术未来能够普及,将可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带来划时代的改变。
那么,目前市面上销量较好的几款主力电动车,其充电时长如何?我们距离那种“10分钟充满电”的理想状态,又还差多少?
北汽EC系列
EC180搭载的是一台最大功率为30kW的电动机,峰值扭矩达到140Nm,最高车速可超100公里每小时。官方数据显示,EC180在NEDC工况下的最大续航里程为156公里。尽管这款车的续航表现不算突出,但其低廉的售价和简洁的设计,吸引了不少城市通勤用户。它仅支持慢速充电模式,需要大约7小时才能完成充电。
比亚迪e5450
比亚迪e5450作为e5300的继任者,于2024年正式上市。相比前代车型,e5450的亮点在于搭载了比亚迪最新的电池温控管理系统,确保电池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高效运作。该车配备了一块60.5kWh的电池,续航里程在NEDC工况下可达到400公里。官方称,在快充模式下,e5450能够在40分钟内充至80%的电量。新的电池系统使得电池总能量提升了27.3%,而充电时间却得以保持稳定,仅需约1.5小时即可充满电。
知豆D2
作为一款专为城市代步设计的入门级微型电动车,知豆D2自2015年上市以来便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和环保的特性,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新款D2搭载了一台最大功率为15kW的永磁同步电机,综合续航里程为155公里。该车不支持快速充电,因此充满电需要大约8小时。
奇瑞eQ
奇瑞eQ是一款面向年轻市场的纯电动车型,其设计时尚、外观圆润,尤其受到都市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新款eQ搭载一台最大功率为41.8kW的永磁同步电机,续航里程为200公里。虽然它支持快充,但充至80%仍需要约45分钟。而在家用220V电源下,充满电大约需要8到10小时。
宝骏E100
宝骏E100是宝骏品牌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它的车身小巧,非常适合城市短途出行。E100的续航里程为155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每小时。它配备了一块容量为14.9kWh的锂电池,充电时间在使用220V家用电源时需要8小时。
江铃E200
作为江铃新能源的第二款纯电动车,E200较前一代E100在续航和配置方面做了显著的提升。新车搭载了一台最大功率为30kW的电动机,续航里程为152公里。E200不支持快充,充满电需要大约6到7小时。
吉利帝豪EV450
帝豪EV450是吉利旗下的一款主流新能源车型,其在动力表现和续航里程上有着不小的提升。搭载一台最大功率为120kW的电动机,帝豪EV450的续航里程达450公里。更为关键的是,该车支持30分钟快充至80%的电量,这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充电时长的短暂无疑是一大优势。
北汽EX360
北汽EX360作为北汽新能源的另一款热门车型,配备了一台最大功率为80kW的电动机,并且搭载了一块三元锂电池组,最大续航里程达到327公里,若在60km/h匀速行驶时,续航里程可达到398公里。在充电方面,使用充电桩大约需要7.5小时充满电,而快充模式下,30分钟内可充至80%。
荣威Ei5
荣威Ei5作为荣威品牌的首款纯电动休旅车,在续航方面表现优异。其综合续航里程可达到300公里以上,等速续航里程则能突破400公里。新车搭载的电机采用了绿芯技术,使得百公里能耗仅为12.2kWh。更为出色的是,Ei5可以在40分钟内将电池充至80%。
比亚迪秦EV
比亚迪秦EV自推出以来,凭借其高性价比和不错的续航表现,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热销车型。新款秦EV450的综合续航里程可达到400公里,在60km/h的等速行驶下,其续航可突破480公里。新车采用了三元锂电池,最大充电功率提升至60kW,快充时仅需1.5小时即可充满电。
从上述车型的充电时间和续航表现来看,尽管市场上已经有部分车型具备了快充功能,但大多数电动车的充电时间仍然较长,普遍需要1到2小时才能充至80%。与燃油车“加油即走”的便利性相比,电动车的充电速度依然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瓶颈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实现10分钟极速充电的目标似乎并非遥不可及。这一技术的突破,势必将为电动车行业带来性的变革,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