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性格特点,贾宝玉最后还爱黛玉吗

2024-12-0101:35:01综合资讯0

宝玉有两个让他心生恐惧的事情,一是贾政让人召唤,二是林黛玉生气不理他。

每当贾政差人找他,必定是为了问学业。宝玉虽对读书毫无兴趣,却不得不面对父亲的严厉询问,心中倍感压力,仿佛每一根都在承受煎熬。他又不能直接反抗,只能低头听训。这样一来,贾政便误以为自己的父亲职责尽到,认为儿子正在努力求学。但没人告诉他,宝玉一旦离开了父亲的视线,就立刻恢复到那个顽皮、不拘小节的模样。

林妹妹生气并且不理他,比父亲的责问更让宝玉难以忍受。因为,虽然父亲的责问总有结束的时候,忍一忍便过去了,但若是林妹妹生气,他就会失去一个最亲密的玩伴。在大观园里,除了林妹妹,谁又愿意陪他胡闹呢?宝玉感到失落和孤独,他害怕失去她,因而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让她生气。每次林黛玉冷落他时,宝玉都会发誓,发誓改正自己的错误,讨好她,希望她恢复如初。

这种互动模式反复上演。很多情侣间的相处,常常是这样:男人的誓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迫于女人的情绪所作的承诺,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复心情,事情才能过去。这种誓言对于男人来说不过是随口一说,等情绪平复后就会抛到脑后,根本不会付诸实践。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元春从宫里送出端午节的礼物,这些礼物按身份等级分别分发,宝玉和宝钗享有相同等级的礼品,而黛玉与三春则为同等级,少了两样。得知这一分配,宝玉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疑问:“怎么回事?林妹妹怎么比我少了些东西?宝姐姐倒和我一样!”很多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误以为宝玉的反应只是因为心中有黛玉,觉得这只是恋人间的小小反应。

但若回溯到更早的情节,宝玉的反应则更有深层的背景。记得在第五回中,林黛玉刚进荣府时,贾母对她的宠爱几乎和宝玉一样,荣府的其他孙女,迎春、探春、惜春则远远排在后面。从那时起,黛玉享有的待遇与宝玉平起平坐,而其他三春则在她之后。而如今,元春的礼物分配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宝玉自然会感到不解和不适应。

那么,元春为何要如此分配礼物呢?答案其实早在第四回中就有所暗示。当时,薛家寄居在贾府的梨香院,便明言宝钗与其他姐妹待遇不同,她并不享受与贾府亲人一样的优待。在元春送礼时,显然是考虑到了宝钗作为外来的客人,而黛玉早已是贾府一员,她理应与三春同等对待。

宝玉虽心地善良,却年少不懂这些人情世故,只凭直觉反应,觉得林黛玉应该和自己一样,理应享有与宝钗同等的礼品。黛玉对此并不感到不满。她甚至平静地回答说:“昨儿我也得了,二爷留着吧。”这一回应,显得既冷静又理智,与她平日里渴望优待的个性大相径庭。或许,黛玉早已意识到,自己在贾府中的身份并不如宝钗那般显赫,她的直觉告诉她,不必对元春送礼的安排心生不快。

黛玉不为此生气,反而让宝玉倍感困惑。于是,宝玉以开玩笑的方式找到了一个话题,拿着礼物试图哄她开心,他没想到的是,这无心的举动触动了黛玉心中的隐痛。她虽然一贯以敏感和高傲著称,但在面对宝玉时,却总显得自卑而不安。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放下“金玉良姻”的话题,这一根刺时不时地让她发作。

在这个背景下,宝玉不经意地触发了黛玉的敏感。当她提到“金玉”二字时,宝玉下意识地做出了誓言:“除非我心里有了‘金玉’的想法,天打雷劈,永不得人身!”这是宝玉一时气愤的口头禅,他从来不信誓言能成真,但为了让事情过去,为了让黛玉平静,他说出了这些话。

宝玉的回答更让黛玉心中不平:“那是你多心,我怎么可能忘了你?”宝玉试图安慰她,却无法弥补黛玉内心的裂痕。随后,宝玉又去贾母那里,巧遇宝钗。宝玉不经意间与宝钗搭话,试图找个话题聊聊,然而这一番举动却引发了更多的麻烦。

宝钗伸手摘下手上的红麝串子,宝玉看到她白皙的手臂,不禁心生嫉妒和羡慕。他不由得心想:“这只胳膊若是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许还能触碰一下,偏偏它长在宝姐姐身上。”这一念头虽不显眼,却也了宝玉心中对宝钗的某种欲望。

在这短短的瞬间,宝玉意识到,宝钗身上有着黛玉所没有的吸引力。这让他不由自主地开始想象,若是“金玉良姻”成为现实,或许自己就能拥有接触宝钗的,而这份欲望,也开始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正如脂砚斋所言,宝玉的情感转变便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黛玉的不安全感和对宝玉的依赖,使她在这段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宝玉则像个浮躁的少年,朝三暮四,不经意间就把两人的感情推向了不可回头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