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果,实际上与无关。相较于普通西红柿,圣女果只略大于葡萄,通常被视为水果,也能用作蔬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通常当做水果来吃,洗净后一口一个,酸甜可口,汁水丰富,比起大西红柿来,更加美味可口,少了那种不易的生硬口感。
“圣女果”这一名称似乎是外界流传过来的,它并不是这几年才开始流行的品种。回想起我小时候,大约是80年代中期,住在乡下的李爹爹家里就种了一片小西红柿。他每到西红柿成熟的时候,总会把丰收的果实分发给邻里,特别是附近的小孩,每人一个木桶,大家开心地捧着桶跑回家,吃着新鲜的西红柿,那时候的李爹爹是个非常温暖的老人。后来我搬家去城市求学,再也没见过他了,但每每想起,依旧是一段充满温馨的回忆。
在我国,技术以及农作物的引进大约是在90年代末期,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这一技术才得以大规模应用。从时间上来看,圣女果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实际上,今天我们市场上常见的大西红柿,曾经也有过品种,大约在2000年左右引进过,但因其口感差,果实硬得像石头,最终没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最初研究这种西红柿的目标是延长西红柿的软化时间,使其适合长途运输。实际培育出来的西红柿却的,无论多长时间都不软化,口感十分不佳,因此迅速被淘汰。
或许有些人会问,既然圣女果有些品种也是杂交培育出来的,难道这不是吗?这种说法其实是把自然杂交与技术混淆了。其实,圣女果的育种过程就像杂交水稻的培育一样,是通过人工选择不同品种的西红柿进行杂交,获得优良基因,再经过多次筛选和培育,最终得到口感更好、产量更高的品种。这种杂交育种技术与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杂交育种并不改变植物的DNA结构,而技术则是通过人工手段改变作物体内的DNA链条。这种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能带来一些未知的风险,因此技术一直备受争议。
事实上,西红柿,或者叫番茄,并非我国的原生作物。它最早是从南美洲引进的,早在明朝时期,西红柿就已经传入。最初的野生西红柿非常小,味道酸涩,不像现在的西红柿那样鲜美。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和选择培育,才逐渐有了今天这种各种口味、大小不同的西红柿。其实,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粮食作物,如稻米、小麦等,也经历过与野生种类的自然杂交,才有了如今的品种。比如稗子草和狗尾草,就是与现代粮食作物有共同祖先的植物,虽然现在几乎没人会食用它们。
圣女果与普通大西红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育种的过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体型和口感上的差异。圣女果并不是水果,大家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对于这种既美观又美味的小西红柿,如果能自己在家种植,岂不更好?如今,网上可以买到种子,自己在家里种植,不仅可以随时享用新鲜的果实,还可以将其当做盆栽美化家居。其实,圣女果不过是迷你版的小西红柿而已,没什么稀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