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作为春天的代表,花色柔美,四溢,广受人们喜爱。樱花也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常常在某些人眼中带有不太愉快的印象。每年春天,当武汉大学的樱花盛开时,都会引发一阵讨论和争议。那么,为什么樱花会给人这种复杂的感受呢?关于樱花,有三点是值得了解的。
1. 樱花为何被称为“日本樱花”?
樱花的学名“日本樱花”并非偶然。植物学研究表明,樱花原产于的喜马拉雅山区,早在汉朝时期就被引入宫廷栽培。到了唐代,樱花开始从皇宫园林传入民间。与此日本的遣唐使来到,他们将樱花带回了日本,并开始广泛种植。日本对樱花的栽培和文化推崇,渐渐使它成为了该国的象征之一,地位远高于其他花卉。由于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与菊花一起,被誉为“日本的两大精神花卉”。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培育出大量樱花新品种,世界上大部分常见樱花品种也源于日本。许多去日本留学的人,被樱花的美丽深深吸引,逐渐将它视为日本的象征。樱花有时也被称为“日本樱花”或“东京樱花”。
2. 樱花的魅力究竟何在?
3. 为什么樱花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实际上,樱花本身并无过错。问题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在一些历史时期被某些势力所曲解和利用。在日本的文化中,樱花往往被赋予了献身和武士道的象征意义,这也导致它与自我牺牲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樱花的象征意义被军国所挪用,成为了鼓励死亡的标志。尤其是在的某些地方,由于樱花栽培的历史,这种与战争和死亡的联想常常使人产生反感。
抛开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妨重新审视樱花在文化中的地位。在古代,樱花曾被视为高贵的花卉。明代学者宋濂就曾在《大学时》一文中提到,樱花的赏析风靡唐代,日本在这方面曾有所借鉴,甚至把它与牡丹、海棠等大花卉相提并论。由于樱花和樱桃花花期接近,很多人曾将这两者混为一谈。樱桃花通常结出果实,古人称之为“朱樱”,它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美味樱桃的象征,广受喜爱。
今天,我们不再讨论樱桃,而是让我们通过五首诗词,来品味那些关于“纯樱花”的美丽与韵味。
1. 《入村》唐·方岳
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
方岳的这首诗将春天的迟到与山樱的争奇斗艳紧密结合,描绘出一种春天在山间悄然到来的意境,山樱虽然在沉寂中待发,却也在风雨后愈加明艳。
2. 《初见山花》宋·范成大
三日晴泥尚没几,几将风雨过年华。
湘东二月春才到,恰有山樱一树花。
范成大在这首诗中,借山樱的开放揭示了春天的温柔与顽强。湘东的二月,虽然早春的气息尚显微弱,但一树山樱却已悄然绽放,为人们带来春的气息。
3.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唐·白居易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自己在曲江边散步时的情景,将樱花树与悠闲的生活画面巧妙融合。新种的红樱树在春雨过后依然挺立,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
4. 《山樱》宋·王安石
山樱抱石荫松枝,比并余花发最迟。
赖有春风嫌寂寞,吹香渡水报人知。
王安石的这首诗巧妙地把山樱与寂寞的少女相类比,山樱的花期最迟才开始盛开,仿佛在等待春风的召唤。春风拂过,把她的香气带过水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正如细看生活中某些不起眼的事物,细心观察往往会发现它们的不凡。
5. 《同俞公择孝显王彦扩谠子游白莲庵饭于东庵而归》宋·赵蕃
幽禽鸣屋角,唤我起寻春。
山径里,角巾三四人。
侧行松偃蹇,倦憩石嶙峋。
谁道春犹早,山樱几树新。
赵蕃的这首诗以生动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一次春游的经历。诗人在春天的山中徘徊,直到最后在荒野中看到几树樱花,才确认春天真的来了。樱花的突然出现,让这次寻春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难发现,樱花在古代诗人眼中,往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生命的韧性以及一份难得的美好。无论是在东风中低吟,还是在山川间静开,樱花都以它特有的姿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