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还原步骤 系统还原到某个节点

2024-12-0202:16:23生活经验0

服务器数据恢复过程及解决方案

在一次数据恢复项目中,我们遇到了一台IBM X3850服务器,这台服务器搭载了由五块硬盘组成的RAID 5磁盘阵列,操作系统为Red Hat Linux,且上面运行着Oracle数据库。在一次系统故障后,RAID阵列发生了崩溃,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启动。经检测,阵列中的两块硬盘离线,虽然没有发现硬盘本身存在物理故障,但阵列未能正常恢复。

故障分析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阵列中的热备盘没有被激活,且没有任何明显的同步问题。虽然RAID阵列表面上并未显示物理硬件损坏的迹象,但系统却无法加载数据。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RAID结构可能已经发生了紊乱,导致系统无法识别和挂载磁盘。

数据恢复方案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原始数据,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恢复方案:

断电并取出硬盘

立即关闭服务器,将所有硬盘按照标记取出。硬件工程师对硬盘进行检测,确认硬件没有问题。为了防止对原数据造成二次损坏,所有硬盘以只读方式进行扇区级镜像。镜像完成后,所有磁盘按照之前的标记重新放回原服务器,并开始后续的数据恢复操作。

RAID结构分析

在镜像文件上进行分析,首先需要重建RAID 5阵列的原始结构。这一步骤包括确定磁盘的正确顺序、条带大小、校验方向、条带规则以及阵列的meta数据等。这些信息对于成功重组RAID阵列至关重要。

重建RAID阵列并恢复数据

基于分析所得的RAID信息,重建RAID 5阵列。重建过程中,我们使用Linux工具对文件系统进行解析,并对重建后的RAID结构进行准确性检查。确保数据恢复正确无误后,进行数据迁移。

数据恢复实施过程

硬盘检测与镜像

经硬件工程师检测后,确认所有硬盘均无物理故障,且读写正常。在进行硬盘镜像时,唯一发现问题的是其中一块硬盘存在10到20个坏扇区,其他硬盘均无异常。

RAID结构分析

在对镜像文件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成功提取出RAID阵列的原始结构信息。通过对比硬盘序列和条带规则,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RAID阵列的工作原理。

RAID阵列重建与验证

使用获得的RAID信息重建阵列后,开始验证数据完整性。我们解压了大小超过200MB的压缩文件,未发现任何报错或数据损坏。确认无误后,我们将重建后的RAID阵列写入一块新的硬盘,并通过U接口将该硬盘连接至原服务器。

操作系统无法启动

数据回写完成后,尝试启动服务器时,操作系统并未成功进入,报错信息显示:/etc/rc.d/rc.sysinit:Line1:/sbin/pidof:Permission denied。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文件的权限、时间戳和大小都存在明显错误。对根分区进行分析后,定位到问题出在/sbin/pidof文件上,原因是其中一块硬盘的坏道导致文件系统无法正常访问。

坏道修复与文件系统校验

我们对有坏道的硬盘损坏区域进行了XOR修复,并尝试重新校验文件系统。尽管进行了修复,仍然存在部分错误。进一步检查inode表时,发现坏道硬盘的部分区域在文件系统中表现为无效节点。这些节点的UID正常,但其大小、属性以及原始分配块均为错误。

节点信息修复

通过日志追踪,我们确认了受损节点的原始信息并进行修正。然后,我们使用dd命令重新写入根分区,并执行fsck -fn /dev/sda5进行文件系统检测。虽然修复过程中的报错信息依然存在,但并未影响启动。

强制修复并重启

在删除错误节点后,我们再次执行fsck -fn /dev/sda5,这次修复了位于文档目录下的文件节点。由于该问题并未影响系统启动,我们决定强制修复并重新启动系统。系统启动后,数据库正常运行,所有服务恢复正常。

数据完整性确认

最终,用户对恢复后的数据进行了详细检查,确认所有文件都完好无损,并且能够正常使用。用户对恢复结果表示满意,项目顺利完成。

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致操作,数据恢复成功,所有关键数据得以恢复,确保了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