巒字的含义与历史解读
“巒”字,古文中常见的一个字,形状源自金文,字形上可见两束丝线悬挂在“山”字的上方。篆书版本的“巒”字是由“山”和“䜌”两个部分组成的形声字。在简化字的演变过程中,原来表示声音的“䜌”字被改为“亦”,但其核心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说文解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中的“巒”字解释为:山小而锐。从山䜌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的注解中引用了刘淵林在《蜀都赋》中的注解,认为“巒”指的是形状狭长、陡峭的山。许慎则认为,“巒”的本义是陡峭的小山。而段玉裁则补充道,“巒”的本义是长而狭的山脉。二者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在强调山的独特形状与特征。
文献中的巒
在《尔雅·释山》中有相关的解释:“巒,山墮,重甗(巘)隒。”其中,“墮”指的是从陡峭的山坡上滑落的意思,而“甗”和“巘”则是通假字,表示的是山脉中重叠的小山丘。“巘”和“隒”两字均指的是大山之中有重叠的小山,体现了“巒”字所指的山脉特征。
郭璞和邢昺在各自的注释中提到,巒指的就是那种长而狭窄的山脉形态。这些解释表明,“巒”字与山的地貌形态密切相关,尤指那些连绵起伏且狭长的山脉。
经典文献中的应用
在《楚辞·九章·悲回风》中也出现了“巒”字,原文是:“登石巒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这句诗描写的是登上的小山后,远望四周的景象,路途显得又远又寂静。这里的“巒”不仅指的是小山,还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出遥远的旅程与沉静的氛围。
《鶡冠子·能天》中也有提到:“昔之得道以立至今不遷者,四時太山是也;其得道以危至今不可安者,苓(零)巒堙谿、橐木降風是也;其得道以生至今不亡者,日月星辰是也;其得道以亡至今不可存者,苓(零)葉遇霜、朝露遭日是也。”这一段古文中,“巒”与“山崖”结合,描绘了四季的变迁以及自然界的法则。它提到的“零巒堙溪”即指那些被侵蚀、堙埋在溪谷中的山崖,象征着大自然的无常与变化。
成语典故
“重峦叠巘”是与“巒”字相关的一个常见成语,指的是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景象壮丽、起伏不定的自然景观,通常用来描述高山的雄伟景象。北魏·酈道元在《水经注·㶟水》中提到:“《山海经》曰:鴈門之水,出于鴈門之山。鴈出其門,在高柳北。高柳在代中,其山重巒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这里通过“重巒叠巘”来描述山脉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与壮丽感。
“巒”字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并承载着丰富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寓意。从《说文解字》的字形解释,到经典文献中的诗句与成语,巒字所代表的山脉特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对大自然力量与景象的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