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街头听到有人打电话报警,说孩子被椅“卡”住了。我顿时有些担心孩子的情况,但心里也不禁嘀咕:“卡住”?这不是应该念成“qiǎ”住吗?怎么会是“kă”呢?
“卡”这个字确实是个多音字,但现在很多人都错误地将“qiǎ”念成了“kă”。尤其是“kă”这种发音,几乎听不到“qiǎ”这个音。日常生活中,“卡住了”、“卡脖子”、“关卡”、“卡点”等常见的说法,都把这个字读成了“kă”。甚至在电视节目和新闻采访中,这种错误的发音也时常出现,一些名人和中小学老师也跟风念错了这个字。
查阅字典可以看到——
《新华字典》第12版(第262页)上写明:“卡”字的读音是“kă”,常见的组合有“卡车”、“卡片”、“卡路里”、“卡通”、“磁卡”、“贺卡”、“绿卡”、“刷卡”、和“”等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字典里注明了“kă”音后的“(外)”标注,意味着这个发音来源于外来语。例如,“卡片”、“磁卡”、“贺卡”中的“卡”来自于英语中的“card”,而“卡路里”和“卡通”则是音译词,卡拉OK也是源自日语。
至于“卡”字的“kă”发音,大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新华字典》第12版(第392页)中,另外列出了“卡”字的另一个发音——“qiǎ”。这是“卡”字的本来发音,源自汉语。
字典中对“卡”的解释有三种:
在交通要道设立的检查点或者收税的地方,比如“关卡”或“卡子”。
用来夹东西的工具,例如“”。
夹在中间,造成堵塞或困住的动作,比如“鱼刺卡在嗓子里”或者“纸卡在打印机里拿不出来了”。
在第一种情况下,“卡”是一个地理名词,因此常见的“关卡”、“卡点”应该念作“关qiǎ”或“qiǎ点”才是正确的。
在第二种情况下,“卡”是名词,许多人习惯将“”简称为“”,不过要注意,这里的“”不同于用于发放各种卡片的“”,所以应该念作“发qiǎ”,而非“发kă”。
第三种情况,“卡”是一个动词,表示卡住、的意思。常见的“卡住了”、“卡脖子”、“卡顿”等,都应念成“qiǎ住了”、“qiǎ脖子”、“qiǎ顿”,而不是“kă住了”、“kă脖子”或“kă顿”。
我特意在网上查了查,虽然很多人都在纠正“卡”的读音,但这种错误的发音却依旧广泛存在。即使有人指出错误,大家还是继续习惯性地念“kă”,好像这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有时我会提醒身边的朋友,但他们似乎并不在意,依旧用“kăkăkă”来表达,甚至有些人担心如果改过来会显得与大众不同,可能会引来那些认为自己说得对的人的笑话。
也许大家觉得,顺应大流就不会出错,甚至担心以后教科书里也会全是“kăkăkă”。如果像“曝光”一词的“曝”那样,被不懂字的人误用成了一个多音字,或许“卡”也会被硬生生地从多音字变成单音字?如果大家总是迁就错误发音,难道字典中的规则就会面目全非?
这种语言误读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酵”字,正确发音应为“jiào”,但不少人把它读成了“xiāo”,例如说“酵母片”时,竟然念成了“酵xiao”。即使你指出这个问题,对方也往往不接受,反而会说:“大家都这么念,怎么了?”
难道“大家都这么念”就代表它是对的吗?语言的规范难道不该根据正确的发音规则来判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