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道理 滥竽充数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4-12-0302:42:09常识分享0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宣王(约公元前350—前301年)十分热衷于音乐,尤其偏爱吹竽的合奏。他认为,这样的音乐形式不仅能展示的盛世景象,还能体现他与百姓同乐的心意。为了满足自己的音乐喜好,齐宣王特意命令搜寻能吹竽的乐工,最终组成了一支庞大的三百人吹竽乐队。这些被挑选进入宫廷的乐师们,不仅享有极高的待遇,还得到了王室的特别照顾。

在齐国的街头,曾有一位名叫南郭先生的男子,他不仅学问平庸,也没有什么特长,生活依靠着一手斗鸡的技巧骗取些许金钱。某天,南郭先生正悠闲地在街上游荡,忽然看见人群,纷纷议论着一件事。他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关于齐宣王招募乐师的公告。南郭先生眼珠一转,心中灵光一闪,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他随便借来一只竽,带着自信和一颗心跳加速的心情,加入了乐队的应聘行列。凭借自己那套巧舌如簧的伎俩,他顺利地混入了齐宣王的音乐团队。

南郭先生并不懂得如何吹竽。面对这种困境,他开始在每次乐队为齐宣王演奏时,巧妙地隐藏自己的不懂。他总是站在队伍中间,模仿其他乐师的动作,学着他们的摇头晃脑,摆弄姿势,装作十分投入地吹奏。因为演奏时,乐队人数庞大,齐宣王听不出谁在真正吹奏,南郭先生就这样混迹其中,假装自己也是个精通吹竽的能手。令人意外的是,他就这样在乐队里待了好几年,丝毫没有露出破绽。

时光流转,齐宣王去世了,齐国的新君齐湣王继位。齐湣王同样热爱音乐,但他喜好的是个人独奏,而非合奏。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他要求乐师们轮番为他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心中一慌,冷汗直流,整日神情紧张,惴惴不安。他知道,自己的伎俩再也无法瞒天过海,若是被齐湣王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滥竽充数”的骗子,后果不堪设想。更糟糕的是,一旦事情败露,自己不仅会失去工作,甚至可能面临惩罚,丢掉性命也未必不可能。南郭先生做出了一个决定:在齐湣王召他演奏之前,他悄悄地溜出宫去,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投机取巧。没有真才实学的虚假表象,最终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就像南郭先生一样,表面上他混得风生水起,但在关键时刻,他的虚假与空洞终究无遗,给他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