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比喻两个人不是一类人

2024-12-0302:53:15综合资讯0

司马迁在撰写《老子列传》时,提到了儒家与道家相互轻视的现象,并指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则绌老子。”他的这一评价,犀利且一针见血,准确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两家学说的相互排斥。在这句话后,他却又补充了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使得原本精炼的观点反而多了些许多余之感。

这一话本是出自孔子之口,见于《论语·卫灵公篇》。但由于司马迁的引用,常常让人误以为这句话是孔子针对老子和道家所说的。其实,孔子的这番话与道家并无直接关系。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背景,发生在他与卫国国君的对话中,完全没有涉及道家思想。

孔子与道家的关系,事实上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般对立。尽管道家学者对孔子的态度较为冷淡,甚至有时刻意疏远或嘲笑孔子,但孔子自己并未因此排斥道家思想,反而与一些道家人物有过接触和交流。这种情形在《论语》一书中,甚至有五次相关的记载。

第一次,发生在孔子访问卫国时。那时他正走进一位大夫家的院子,敲起了磬,音韵悠扬,时而如泉水潺潺,时而又如瓦釜争鸣,听起来十分奇特。弟子们听不懂这个旋律,只得悻悻然各自离开。正当孔子专心敲击时,一位老农走过来,驻足聆听片刻,忽然开口:“老伙计,你这是在思考什么?”孔子没有回答,只是继续敲着。老农听了一会儿,再次开口道:“没人懂你呀。”接着,他还说了句:“深则厉,浅则揭。”这六个字,出自《诗经》,意思是无论水深水浅,都应当果断通过,浅水时可以轻轻涉过,深水时就要大胆游过。孔子听后顿时觉得这是个有见地的人,正打算上前与他深入交谈,不料那位老农却匆匆离去,消失在人海中。

第二次则发生在孔子前往楚国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接舆的隐士。接舆拦住了孔子的车,开始唱起了歌:“凤凰呀,凤凰,你为何日渐衰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的还可以赶上。”歌词表达的是,孔子,命运已经注定,你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孔子一听便知,这是一位世外高人,想要结交他,然而接舆却只是一笑而过,随即消失在远处。接舆成了后人诗文中的“狂人”,李白、王维都曾在诗中自比接舆,但鲜有人知,这位“楚狂人”的名气其实是通过“挑衅”孔子而声名鹊起。

第三次,孔子又与道家高人相遇。这次是因为弟子子路的失误,孔子与他走散。子路四处寻找,向一位农夫打听。那位农夫嘲笑道:“是不是那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丘?”子路听后并未生气,因为他急于找到老师。农夫告诉子路,孔子年事已高,走不了多远,再说,孔子如此声名显赫,谁人不认识?干脆先休息一晚,明天再继续找。于是,农夫杀鸡做饭,款待子路,甚至与他分享了自己对治学的看法。第二天,子路终于找到孔子,向老师讲述了与农夫的对话,孔子听后感慨,这位农夫显然是道家高人,便决定前去拜访。当他们赶到农夫住处时,却发现大门紧锁,踪迹全无。

《论语》里还有两位道家高人,他们是孔子在问津时遇到的。孔子的弟子子路问一位名叫长沮的农人渡口在哪里,长沮不答,反而问起孔子的名字。得知是孔子后,他冷冷一笑:“既然是孔丘,你怎么会不知渡口在哪里?”这话语含义深远,直指孔子的智慧和见识。子路无奈,只得转向另一位名叫桀溺的隐士询问。桀溺不仅拒绝告知渡口的位置,还对子路提出了更为深刻的生活警示:“天下已经乱成这般,谁能够改变?”他劝子路与其跟随孔子求道,不如与他们一起避乱。子路听后,将这番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叹息道:“若天下有道,我为何奔波劳碌?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孜孜以求,弘扬道义。”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即便孔子遭遇道家人物的冷落和讥讽,他依旧没有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实际上,这句名言并非针对道家,而是孔子在与卫灵公的对话中所说。那时,孔子满怀热情地向卫灵公阐述“仁政”,然而卫灵公心不在焉,目光总是游离,正巧天上飞过一群归雁,卫灵公目送着它们离去。孔子感到失望,于是对弟子们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与其他学派的互动一直秉持着“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相反,庄子等道家人物则对孔子展开了大量的讽刺和批评,尽管如此,这些都未能动摇孔子弘道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