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可能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小生物通常在海边岩礁上,乍一看,它们的外形像是带有石灰质外壳的灰白色小团体,十分显眼。
藤壶的个头并不大,外形略似马的牙齿,因此一些地方的人们称其为“马牙”。这些小动物的外壳坚硬,初看之下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与贝类相似。
直到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才通过研究发现,藤壶并非贝类的一种,而是属于甲壳动物,与虾、蟹等是近亲。
藤壶是一种分布极广、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它们几乎能在从潮间带到深海的任何地方找到踪迹。藤壶在幼虫阶段便能够一种被称为“藤壶胶”的粘液,这种物质帮助它们固定在一个地方,终其一生。
对于浙江温岭等沿海地区的渔民来说,藤壶不仅是常见的海洋生物,还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渔民们通常会使用铁铲、小刀或石头等工具,将岩石上的藤壶小心撬下,带回家做成佳肴。当地人有时会把藤壶称作“蛐”,撬藤壶则叫作“打蛐”。由于藤壶常常生长在悬崖峭壁等险峻的地方,采摘藤壶成了渔民们的一项危险而艰苦的活动。
藤壶的肉质鲜美,制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将其放入清水中煮沸,鲜美的藤壶汤就能吸引众多食客。虽然制作简单,但口感却不凡,足以征服食客的味蕾。
捕捞新鲜藤壶的过程却非常辛苦且充满风险。现代的渔民往往需要穿戴救生衣,才能在海边的礁石上安全操作。藤壶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较高,也成为一种相对奢侈的海鲜。
藤壶成体后不会游泳或爬行,它们一旦找好栖息地,便会紧紧附着在岩石、海洋生物或其他上,一生都无法移动。为了生存和繁衍,藤壶进化出了极强的附着能力,它们可以附着在几乎任何坚硬的表面,包括潜艇、船只、桥墩,甚至一些海洋生物身上。
藤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约有540种。它们的适应性极强,分布十分广泛,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度危害性的海洋污损生物。
藤壶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短暂的浮游幼虫阶段,然后是固定附着的成年阶段。它们具有非常独特的繁殖方式。虽然藤壶是雌雄同体的生物,但它们通常是进行异体。在繁殖季节,雄性藤壶需要伸出一条长达其外壳直径八倍的器,才能进入雌性藤壶的壳内完成。后,雌性藤壶体内的卵数量可达到数千甚至上万颗。
刚孵化出来的藤壶幼体与成体差异很大。它们最初是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的,经过6次蜕皮后,它们会从无节幼体变为腺介幼体。幼藤壶开始寻找固定位置。一旦它们确定了栖息地,就会变成成体藤壶,终生无法再移动。选择固定的地方对藤壶来说至关重要。
藤壶选择栖息地时,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周围是否已有同伴。如果没有其他藤壶,雄性藤壶的器可能无法到达附近的雌性藤壶,这样就无法繁殖后代。藤壶往往成群结队地在一起。
藤壶的附着力极其强大,一旦固定在某个地方,就几乎无法去除。无论是风吹浪打,还是其他外力,都难以将其撕扯掉。藤壶被认为是海洋中的一种典型污损生物,对海上设备、船舶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藤壶不仅能附着在岩石、船只等人工设施上,它们还常常寄生在海洋生物如鲸鱼、海龟等身上。藤壶通过过滤海水中的有机物生存,但它们的存在却给这些海洋生物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调查显示,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中最具危害性的种类之一,对船只的损害尤其严重。附着在船底的藤壶,除了增加航行阻力,降低船只的速度外,它们还会船体的涂层,导致金属表面腐蚀。想要清除这些藤壶,往往需要去除船体表面的部分油漆,甚至造成钢材的损伤。
有一份记录显示,1972年,我国一艘万吨级商船,在意大利停泊了28天后,船底遭遇了藤壶的严重污损,导致航速大幅下降,回国途中延误了航程,并额外消耗了500吨燃料。
除了船只,藤壶也常常寄生在鲸类和海龟等大型海洋动物身上。鲸鱼身上的藤壶,尤其被称为“鲸藤壶”,它们通过一条强壮的“柄部”牢牢附着在鲸鱼的皮肤上,甚至深入到鲸鱼的肉里。清除这些藤壶几乎等同于割下鲸鱼肉上的一部分。
更为可怕的是,藤壶还常常寄生在鲸鱼的眼睛、鼻孔以及器等。密密麻麻的藤壶,不仅使鲸鱼承受了额外的重量,还可能对其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海龟也是藤壶喜爱的寄宿地。长时间被藤壶寄生的海龟,常常由于无法承受其重量而死于捕食者或因疲劳。为了帮助这些海龟,部分善心人士试图用工具将藤壶清除掉,但藤壶深深嵌入海龟的肉里时,清除过程往往十分痛苦。
藤壶出的“藤壶胶”,其附着力非常强大,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这种物质,试图将其应用到医学和工业领域,合成出类似的胶水,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中使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