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意思 巧舌如簧颜之厚矣的意思

2024-12-0402:13:30百科知识0

《诗经》中曾云:“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意思是,巧妙的言辞像吹奏笙乐一样悦耳动听,而那些口才过于流利、脸皮却又极为厚实的人,往往不以为耻,反而觉得理所当然。这句话揭示了世间那些以花言巧语讨好他人、却对实事一无所知的人的本质。

现实中,我们常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口舌的练习上,擅长用甜言蜜语他人,实际能力却远不及他们的嘴巴灵活。他们的语言变幻无常,面对不同的人便展现不同的面貌,宛如变色龙,什么话都能说,什么事都能吹嘘。这样的人,常常让人厌烦,却又难以防范。

《论语·学而》里,孔子也曾对这类人提出警告:“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通过这句话警示人们,巧妙的言辞和讨好的表情往往掩盖了内心的虚伪和空洞。所谓的“巧”并不代表真正的智慧,所谓的“令色”也不过是表面的善意,心底却未必有真诚。对这种言辞浮夸、表面亲切的人,我们应当保持警惕。

唐朝初年,有一位名叫陆余庆的人,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务,和当时的许多名士如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等人关系密切。尽管陆余庆口才出众,能言善辩,但他的文笔却相对平庸,缺乏深度和力量。无论是和人交谈还是应酬,他总能口若悬河,谈笑风生,仿佛一切都能轻松应对。一旦要求他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写成文章时,却往往难以开笔,无法将思想表达清晰。有一次,他被命令在朝堂上草拟一份诏书,却迟迟未能写出任何一字,焦急万分,最终被降职为左司郎中。

据唐代张鷟所著《朝野佥载》记载,陆余庆在担任洛州长史时,“善论事而谬于决判”,这一评语既是对他口才的赞扬,又暗含了讽刺。人们用“说事则喙长三尺,判事则手重千斤”来形容他,意思是他虽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旦涉及到实际的决策和判断,却往往笨手笨脚,难以胜任。“喙长三尺”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庄子》一书,原本是指某些人沉默寡言,不轻易发声。在《庄子·徐无鬼》篇中有言:“丘愿有喙三尺。”其中“喙”即是指鸟喙,而郭象注释道:“鸟喙长者多不能言也。”到了唐代,人们用这个词来讽刺那些口才出众、却缺乏实际能力的人,似乎误用了原意。

如今,“喙长三尺”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对那些能言善道、但实际做事不力的人的讽刺。虽然它与《庄子》中的原意有所偏差,但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每当提到这个成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口头功夫卓越、却在实际行动上无能为力的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只擅长口头上的表演,面对工作和责任时,却缺乏实际的执行力。这种人往往能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天花乱坠,然而一旦需要付诸实践,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言行合一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真正能力的重要标准,光会说却不肯做,只会空谈而不去实践,最终只是空中楼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成为那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而是要坚持“做一寸胜过说一尺”的原则,脚踏实地,真正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