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在整理冰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妈妈前阵子从山东寄过来的几瓶知了猴。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材,而每次看到它,都会让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时的点滴记忆。
说到知了猴,这种小东西有很多名字,比如金蝉、爬叉、蝉虫,甚至有地方叫它“唐僧肉”。听说吃了它能长生不老,虽然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能看出人们对它营养价值的高度评价。
回想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光莫过于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树下挖知了猴,或者爬上树去捉它们。说到捉知了猴,农村的小伙伴们肯定很有经验。每到夏天,麦地里的麦穗还是嫩绿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手伸进地里,捉住那些正在地面上活动的小蝉蛹。然后拿回家,用力地嚼上一口,嚼出那淡淡的麦香。接着,我们会把这些麦穗放进河水里清洗,反复冲洗去掉外面的麦皮,直到剩下纯净的面筋。这些面筋有一种特别的粘性,拿根长棍子将它粘上,接着就开始在树林里找知了猴。每当有了收获,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和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周围。那时,生活简单而快乐,时间仿佛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现在长大了,这些单纯的乐趣早已不再。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渐渐增大,童年时的那些欢乐似乎也一去不复返。如今每到夏天,耳边不时传来的蝉鸣反而让我觉得有些烦躁。环境变了,生活的节奏变了,心境也随之改变,曾经那么亲切的蝉鸣声,如今却成了一种难以避免的噪音。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并不是世界改变了,而是我们自己变了。
去年夏天,我带着孩子去山东度假。这个假期,不仅是为了放松,也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一下我们那代人的童年乐趣。我特意带着他重温了挖知了猴的场景。几个人,带着手电筒和铲子,来到一片繁茂的树林里,四处寻找那些藏在地面的小孔,不时抬头观察树干上的蝉蛹。几个小时的忙碌后,我们收获了一大袋,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对于我和孩子来说,这次体验是十分珍贵的,它让我们一起在深夜的树林中,重新找回了那些逝去的、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提到知了猴,我记得小时候它的价格波动很大,最贵时是一个一块钱,最便宜时能买五个一个。无论价格如何变化,这种食材本就稀少,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价钱倒也无所谓。毕竟知了猴是比较冷门的食材,很多人对于它的外形和种类都会产生顾虑,甚至一些人一看到它就忍不住避开。毕竟它毕竟是虫子,外形上多少让人难以接受。
知了猴被许多人戏称为“唐僧肉”,并非没有道理。它的营养价值的确不容小觑。知了猴自古以来就有食同源的传统,蝉蜕(即蝉的脱壳)是重要的中材之一,而知了猴本身也同样被视为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必需的氨基酸与微量元素,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能量包”。
尽管知了猴的外形不讨喜,甚至有点令人害怕,但它的口感却出乎意料地好,完全没有任何腥味。尤其是在华北和华中等地,知了猴的食用历史悠久。最常见的做法是油炸,炸出来的金蝉外脆内嫩,香气四溢,而且还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只要你不介意它的外形,尝过后你会发现,这种食材的味道十分迷人。
至于冰箱里这几瓶知了猴,我决定不去油炸它,毕竟油炸太浪费油了。于是我选择了另一种做法——煎。将知了猴解冻后,用手轻轻挤压出多余的水分,然后用小火在锅中慢慢煎炒。这个过程就像炒花生米一样,不能急,火要小,慢慢将水分炒干,直到知了猴的表面变得微微发黑。这时候,往锅边加一点料酒,不仅能去腥,还能增加香气。撒上一些盐调味,如果我有烧烤料,我还喜欢撒上一些孜然粉、五香粉和辣椒粉,味道更佳。这样做出来的知了猴,香脆可口,口感丰富,再配上一杯冰凉的啤酒,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对于我来说,知了猴随着年岁的增长,也带给了我不同的感受。说是怀旧,可能有些矫情;说是为了补充营养,又显得不太真实。如今,营养并不是我最缺乏的东西,更多的只是想尝试一些不同的食材,了解它们的味道,知道它们的价值。也许这种“吃货本性”就是我最真实的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