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祸的降临
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悄然发生。
在2010年10月4日的匈牙利,一个宁静的午后,一个铝生产公司的尾矿坝突然崩溃。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犹如山洪暴发的百万立方米红色泥浆倾泻而出,席卷了周边村庄。这场灾难夺走了8人的生命,上百人受伤,并导致附近河流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数年难以恢复。被淹没的800公顷土地,至今仍无法耕作。
这骇人的红色泥浆究竟是什么?答案便是赤泥。
“赤泥”这个名词或许鲜为人知,但铝却无处不在。从厨房的锅碗瓢盆,到汽车、飞机上的铝合金材料,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铝给我们带来便利的也伴随着一个问题——赤泥的产生。
赤泥是制铝工业在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这种废渣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现出红色。每生产一吨氧化铝,就会产生1至2吨赤泥。
复杂的废弃物形成过程
为何制铝业会产生如此多的废渣呢?这要从赤泥的形成过程说起。
铝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铝。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金属铝,需要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土矿中不仅含有我们所需的氧化铝,还夹杂着其他杂质如氧化钙、氧化镁和二氧化硅等。
制铝的过程便是将这些杂质从铝土矿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将开采来的铝土矿粉碎研磨,使其变成细粉末。随后,向这些粉末中加入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高温高压下,与铝土矿中的氧化铝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铝酸钠。而其他杂质则无法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从而沉淀下来。
经过两次过滤后,剩下的就是看起来像暗红色泥浆一样的赤泥废水。
不可小觑的危害
制铝工厂通常将赤泥排放到专门的池子中,任其风干成固体粉末。这些粉末占据大量土地,且一旦被赤泥污染,土地便无法再用于耕作。雨水冲刷会使赤泥中的有害物质如氢氧化钠、氟化物和有毒重金属渗入土壤、地下水和河流中,危害范围广泛。
全球每年产生的赤泥高达7700多万吨,而我国每年产生的赤泥已超过40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大量的赤泥无法回收利用,只能堆积起来。我国累积的赤泥已达2亿多吨,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匈牙利的赤泥溃坝灾难便是其中一例。类似的事件在2014年9月发生在中铝集团河南分公司的赤泥库中,导致大量污水流入附近村庄和农田,甚至威胁到数公里外的黄河。
难以解决的治理难题
面对如此严重的危害,为何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呢?
实际上,并非没有治理措施,而是因为治理成本高昂。尽管人们尝试回收利用赤泥中的铁、钛等金属以减少其量,但收效甚微且成本高昂,技术也难以掌握。
我国技术人员虽发明了从铝土矿中提取三氧化二铝并对赤泥进行选矿处理的技术,但相对于赤泥巨大的排放量和高昂的成本,其利用率仍然有限,无法减轻赤泥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沉重负担。
处理赤泥的问题仍然任重道远。尽管有人尝试将赤泥直接用于制作建筑材料,但考虑到其中的有毒物质,这种做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科技的发展,期待早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拆除这些潜在的“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