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其义深远,概指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何为三观之力?每人的答案各有千秋。说到底,三观乃人的精神之基石。有如高楼之框架,高矮、方圆、大小,皆源于这副骨架构想。
人可成何样,能行多高,可及多远,精神上的丰盈与贫瘠,皆与三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观的详解
1. 世界观:世界是物质性的,物质在运动中展现规律,而这些规律并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简言之,即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其核心在于探讨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分为唯物与唯心。
2. 人生观:此为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标与意义的观念。它决定了个体的行为选择、价值取向及对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制约。它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
在不断变化的人生阶段中,这种态度可能会受到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生存为先,生存至上的原则在自然界中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社会与制度下,人生观有着进步与落后的分别,显现出鲜明的性。
3. 价值观:此为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及自身行为结果的评价。它是个体对好坏、是非重要性的总体看法,是决定个体行为的重要原则与标准。价值观是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
人不仅认知世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更知道何为生活的意义,如何设定并实现目标。简述之:
1. 世界观:这个世界是怎样构成的?
2. 人生观:如何度过这一生?
3. 价值观:何为值得珍惜的?
那么,何为三观不合?即不尊重对方的三观体系。例如,一人喜欢发掘他人的优点,看重他人的长处;而另一人则习惯挑毛病、找问题。这并非三观不合,而是三观差异。
但若一方认为对方总是说好话、做好事,却显得虚伪,应更直率些。这便属于三观不合的体现。
三观一致,并非要求我们的兴趣爱好与思维方式完全相同,而是能相互理解、包容与欣赏。
王阳明的《心学》中蕴含的四句箴言,用以阐释三观之要义。
无善无恶心之体 —— 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 —— 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价值观
存善去恶是格物 —— 方法论(或称准则)
传统的核心观念为“为己之学,为人之道”,即所有学习都是为了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成为对社会、家人、同事、朋友有帮助、有价值的人。
若人人都因避免损失而不作为,那么最终人人都会遭受损失。但若人人都觉得有所得而去行动,那么未来也就不存在损失。
正如孔子所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若人人都能行善事,社会风气自然会向好;若觉得做点小恶无所谓,那么社会的邪气就会增长。佛家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鲁滨逊。
附图
文中提及的图片均为关于建立三观的书籍。我个人更倾向于王阳明的《心学》,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