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传颂的美味佳品,正是那色泽艳丽、汁多味甜的荔枝,自是令众多食客心动不已。而今恰逢荔枝盛行的季节,想必您也有一颗品鉴其甘甜的心吧。
近日有一则令人忧心的新闻报道,印度比哈尔邦在短短16天内因脑炎病发而离世的孩子高达103人,其中疑似与食用荔枝有关。
新闻快照
吃个荔枝竟可能危及生命?虽然目前此事件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关于“荔枝病”的隐患却不容忽视。
不过不必过于惊慌,荔枝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引发“荔枝病”。那么,究竟是哪些情况呢?下面将重点介绍。
何为“荔枝病”?
有部分人在空腹状态下大量食用荔枝后,会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心慌等低血糖症状,这可能就是患上了“荔枝病”。其中的关键词汇:“有部分人”、“空腹”、“大量”,究竟涉及哪些人群?后面将逐步解释。
“荔枝病”在临床表现上可分为轻型和重型。其中,轻型“荔枝病”会使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导致脑能量代谢紊乱及代谢产物中毒。若能及时救治,多数轻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缓解。
若低血糖昏迷时间超过5小时,将会导致全身性代谢紊乱,进一步可能引发能量代谢障碍、缺氧、昏迷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致命。单纯补充葡萄糖已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必须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为何会引起这般严重的后果?原来,尽管荔枝是一种高糖水果,但其果肉中除了80%的水分外,主要含有果糖、葡萄糖、蛋白质等,其含糖量高达16%,是西瓜的三倍。但为何反而会引起低血糖表现呢?这其中的机理尚无定论,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与果糖的代谢以及荔枝中的特定化学成分有关。
荔枝为何引起低血糖反应?
荔枝中的果糖含量丰富。果糖在内被消化后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先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储存。这一过程产生的代谢中间产物可能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应激,从而刺激身体释放大量胰岛素,使肝脏调低血糖浓度,导致血液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引发低血糖反应。
荔枝中还含有α-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MCPG)和氨基酸次甘氨酸A等化学成分。MCPG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大量食用荔枝可能会影响食欲,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从而导致体内贮糖减少。氨基酸次甘氨酸A还可能引发呕吐等症状。
根据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73例“荔枝病”病例的尿标本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有47例检出次甘氨酸A代谢物,33例检出MCPG代谢物,32例同时检出以上两种代谢物。这进一步证实了高糖的荔枝却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的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病”的发生并非毫无规律。其中,“有部分人”指的是自身调节能力较差的人群。在我国,“荔枝病”的高发区主要在广西等荔枝主产区,高发人群以孩子和老人居多。
如何预防“荔枝病”?
预防“荔枝病”的最佳方法是——不要空腹大量进食荔枝;不吃未成熟的荔枝;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食用;老人和小孩一次食用不要超过5颗;一天食用量应控制在300克以内,即不超过10-15颗。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糖的荔枝是绝对要少吃或不吃的。需强调的是,以高糖食物来降低血糖的方法并不可取。
患有扁桃体炎、咽喉炎、便秘的患者也应慎食荔枝。
荔枝虽美味
但切勿贪多哦!
若您喜欢本文内容,欢迎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