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高山流水间的共鸣,知音,并非是单方面的邂逅,而是双方心灵的碰撞,甚至是一种共鸣的追求。
在古代,高山流水的故事被俞伯牙与钟子期所诠释。伯牙以琴声描绘巍峨的山川和奔腾的江水,而子期则能深刻领会其意境与含义。当子期离世,伯牙感世间再无知音,悲痛之余毁琴绝弦,从此不再弹奏心爱的瑶琴。
那么,高山流水对于品牌有何启示呢?
品牌无论追求高雅或通俗,都应拥有自己的知音。这些知音应能准确理解、深入领会品牌的核心理念,对其爱之深切,追之热烈。知音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众多铁杆粉丝的象征。这样的品牌,方能算是成功的品牌。
寻觅知音并非易事,如钟子期般深厚的知音更是难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时常遇到各种“奇葩知音”。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如今仅举三例加以说明。
一例是马桶变米桶。因木制马桶的不便与节约木材的需要,厂家设计出白色搪瓷马桶以替代传统木桶。出乎意料的是,部分顾客竟将其用作米桶,认为其清洁、卫生且带有盖子,非常适合存米。
另一例是痰盂变花瓶。过去痰盂总是圆柿状,然而某设计师打破常规,设计出现代造型的痰盂,让人眼前一亮。结果很多宾馆和单位争相订购,原是当作装饰性花瓶使用。
还有一例是擦板变古董。外国友人专程收集上海居民家弃之不用的老物件如马桶豁子、洗衣擦板等。他们认为这些物品蕴开放前的城市文化气息。
这些“奇葩知音”现象引发了一个问题:是设计出了偏差,还是用户出了偏差?
对于设计者而言,理解生活、文化与用户至关重要。设计应以用户立场和用户眼光为前提,站稳立场并擦亮眼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四种偏差。
一是认知偏差,如上海的方便饭在深圳蛇口销售不佳,因当地人误以为是隔夜饭。
二是关注偏差,同样洁厕精的用途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三是联想偏差,设计师与用户对同一物品的联想截然不同。
四是理解偏差,涉及对商品用途、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理解差异。
这些偏差源于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观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差异。重新认识和理解用户成为品牌的首要任务。用户对商品用途的改造体现了对产品的再创造和对生活的再理解,展现了首创精神和自主精神,也体现了再开发能力和纠偏能力。
再次回到高山流水的比喻,知音并非单方面的寻求,而是双方心灵的契合,甚至是共鸣的体现。这种共鸣体现在品牌与用户对生活方式理解的共和一致性上。不要抱怨世上无知音,先问一问自己:是否成为了用户的知音?是否成为了生活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