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之先驱,自古便在时间的掌握上展现了其智慧。在农耕时代,精准掌握时间对于农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们首次运用了圭表这一装置来计量时间,通过日影的朝向和长度变化来确定时序。
继而发展出日晷——这即是太阳影子的记录器。其运作原理同样依赖阳光的投影,以铜制的晷针和石制晁面所组成的日晷,以十二地支划分正反两面的刻度。
尽管圭表和日晷有其优点,但它们在无日光照射时则无法运作,如阴暗天气和夜晚。古人凭借其高超的创造力,又发明了漏壶这一计时工具。漏壶,也被称为漏刻,其核心构造包括“漏”与“刻”。"漏"是指带有孔洞的壶,"刻"则是附有刻度的浮箭。通过水从漏孔中流动(或注入),配合浮箭随水位的变化,以此上下的刻度便成为了衡量时间的标尺。
古代一天一夜内铜壶的水流完为十二时辰。据此,浮箭上的刻度每处代表一个时辰,即现今的二十四小时。具体而言,一个刻度即为一刻钟,等于现代的14.4分钟,换算成秒即为864秒。
自东汉开始,历朝历代都对漏刻进行了。例如《汉书·哀帝纪》中记载:“漏刻以百二十为度。”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计量上,更体现了古代对时间管理的精细追求。
随着时间的发展,《时宪书》的颁布标志着一天一夜的计时方式由百刻制改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被细分为八刻,每小时则由四刻组成。而一刻钟的时间被定义为现代的十五分钟。
那么,“一盏茶”和“一炷香”各代表多长时间呢?“一盏茶”指的是喝茶的一段时间,夏天大约是十五分钟左右,而冬天则稍短。通常而言,它是指从茶水冷却到可饮用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一般约在10至15分钟之间。
而“一炷香”这一概念,或许是古人发现用香作为计时工具颇为方便。由于香的制作工艺和标准相对简单易得,尽管其燃烧时间会受到环境、风力、香的长度及粗细等因素的影响,但通常常用的线香燃烧完约等于一个小时。
古代还有一套详尽的时间计算标准: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五周,每周六日,一时辰八刻,一刻钟十五分等。甚至细化到“一盏茶”有两炷香的时间,“一炷香”有五分的时间,一分有六弹指的时间,一弹指有十刹那的时间。这表明一刹那即为一秒钟。
常有人困惑于“一炷香”与“一柱香”的区别。查证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第12版《新华字典》中,“柱”字的解释主要为建筑中的直立柱子。而在关于“炷”的解释中,“炷”作为一个量词主要用于点燃的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