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大师在其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巧妙地为湘西铁掌帮帮主取名裘千仞,并为其设定了孪生哥哥裘千丈与妹妹裘千尺的命名规则。这一命名逻辑有趣之至,是以某种特殊的计量单位作为排序的依据,这恰与其隐含的深意不谋而合。
在这部小说的背后,蕴藏着一段关于古代长度计量单位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在古代,长度计量常常依托于部位或特定动作,比如《孔子家语》中所述,以伸开手指、手掌和舒展肘部来度量距离。
《说文解字》等古籍记载了“寸”、“尺”、“咫”、“寻”、“常”、“仞”等长度单位的起源与含义。这些单位大多数是以人的身体作为度量的基础。其中,“尺”作为最方便的由确定的长度单位,是其他长度的参考标准。
具体而言,“一尺”在古代是指中等身材成年男子的特定手势间距离,现代测量约为16厘米。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尺”的长度标准有所不同,例如秦汉时期的“一尺”约为21.35~23.75厘米。
“咫尺天涯”这一成语也反映了古代长度计量单位的微妙差异。“咫”和“尺”虽都用于度量,但因以男女手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仞”和“寻”这两个单位在古代也有着独特的含义和用法。《说文解字》中解释,“仞”是双臂伸开的长度,大约八尺;“寻”则是人身两臂展开的长度,也是八尺。这两个单位都体现了古人对长度的独特理解和应用。
在古代社会中,步、墨、常等单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一步”的长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从周代到唐宋时期,一步的长度分别为六尺和五尺。而“墨、丈、寻、常”这些单位更是形成了复杂的度量关系。
在古代社会生活中,长度的微小差别往往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主持的尊称“方丈”,便与度量衡中的“丈”紧密相关。而“寻常之事”中的“寻常”,也源自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现已引申为普通、平常之意。
还有更细小的长度单位,如“毫厘丝忽”,它们都是“分”以下的长度单位,遵循十进制原则。这些单位虽然微小,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这些单位不仅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巧妙运用,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提及的“毫厘丝忽”,正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这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